藏书架 登录注册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最新目录

第164节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裴少淮皱眉是在思索对策,在外人看来,却以为他是有所顾虑。

一位骁勇的船将站出来道:“将军、大人,逆风逆潮又如何?接舷近战、白刃相见又如何?只要将军一声令下,我等必定誓死把倭寇堵在双安湾外,叫他片板都靠不近岸上。”

其他将领纷纷出声应和。

一时间再次士气高涨。

裴少淮自然知晓,靠着大船、火器,正面硬刚也能取胜。

只不过代价太大、战损太多,他并不想如此。

此战用的毕竟是百姓们的商船,掌舵扬帆的是三个氏族的船员,不能为了一战而让双安州元气大伤。

燕承诏依旧冷静,再次摆摆手,沉声道:“安静,听知州大人安排。”

再给裴少淮一点时间。

营房里顿时静默,目光皆聚在裴少淮身上,约莫过了一炷香,裴少淮终于起身来到海防图前,神色恢复自然,胸有成竹,他说道:“大涨潮吞山挟海,气势汹汹,能让倭船提速不假……却也能让倭船失控。”

毕竟安宅船迟钝,关船轻薄。

看似处于劣势,却又不全是劣势,可以转劣为优,大大减少战损。

“倭寇精于预测风浪,也精于航行,却不比我们熟悉双安州外海,我等可以想法子把倭船引到此处。”

众人顺着裴少淮的手望去,只见他指着海防图上的“凤尾峡”。

一处外宽内窄的海上通道,形似喇叭。

将领们迟钝一些,尚未想明白此中道理,反是那几位老幕僚瞬时明白过来,方才的急色一扫而空,忍不住赞叹道:“知州大人好计谋。”

裴少淮随后又仔细为众人讲诉了其中道理,众人恍然大悟,面露喜色。

剩下的便是如何“请寇入瓮”了,裴少淮借着海防图继续说道:“双安州外海看似辽阔,实则能走的海道并无几条,更何况海潮汹涌,船只飞速难控,我等只要在南边锁住这几处,倭船便只能往西驶进凤尾峡内了。”

“大人,北边尚未设防。”有人提醒道。

燕承诏与裴少淮相视,他出言道:“北边不用管,我自有打算。”

因为北边有王矗守着,若是王矗失约,让倭船北窜,则到了泉州府的海域,那里亦有卫所镇守着。

……

夜幕下,裴少淮站在崖石上,眼前正是狭长的凤尾峡。

崖岸对面为一海岛,与崖岸相夹,形成了海峡。

夜色下只能模糊看见海岛的轮廓,而风浪声不绝于耳。

凤尾峡内的海浪已经开始加急了。

燕承诏走过来,说道:“前方来报,倭船最晚明日就到双安湾外了。”

顿了顿又问:“裴知州在此处观望,是在思索明日的战事?或是有所担忧?”

在燕承诏看来,一切准备就绪,无需担忧什么,照计划行事就好。

裴少淮的策略已经相当完善了。

战场上瞬息万变,兵家岂有十全十美的良策呢?

裴少淮回过身,应道:“确实有所担忧,却不是担忧明日的战事。”

他解释道:“明日一战之后,该来的就都要来了,这才是裴某所顾虑的。”

明日海战之后,倭寇扰乱不成,裴少淮即将正式开海,来自四面八方的阻力会一一显露出来。

平一时之乱易,平长久内患难。

裴少淮换了轻松的语气,又道:“不管怎么说,总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燕某习武出身,思虑不如裴知州周全。”兴许他没能想通其中所有的弯弯道道,燕承诏说道,“但燕某知道,至少在开海一事上,陛下不会对裴知州生疑,裴知州大胆去做便是了。”

“陛下要怀疑,也是先怀疑燕某。”

裴少淮意会,笑道:“裴某先谢过燕指挥了。”

“好说。”燕承诏也望向凤尾峡,冷冷的语气中带着些兴奋,言道,“这夜也太长了些,怎还不天亮……”

第175章

东边天际露白。

嘉禾卫里众人一夜无眠,却个个精神抖擞。

帐营临时搭于凤尾峡侧的高崖平地上,这里可以俯观整条海峡。

凤尾峡之所以有此称谓,乃因它外海入口很是辽阔,随着深入渐渐收窄,日出时候,朝霞映浪波光粼粼,站在崖岸上观望,形似一束舒展开的凤尾。

海风吹入峡内又似凤鸣。

不过今日云重雾浓,朝阳被遮,未能看到“凤尾”粼粼生光的盛景。

当地百姓俗言道:“一丈浪从凤尾入,九丈浪从凤尾出。”此话虽有些夸张,却所言非虚——峡口辽阔,浪潮易进难出,随着两岸的收窄,浪潮不断积高,前浪未退,后浪又来,层层相叠,助长了潮势。

此时大潮未至,单单是风吹浪起,听崖岸上的浪花飞溅声,足以见得其几分气势。

几位老幕僚依旧密切关注着天象,有人守着“相风铜乌”观测风向,又不时抛物量测落地距离,有人守在海岸边,靠着长尺丈量潮汐起伏。

船将们分头行动,亲自点验军士、船员,鼓舞士气。伴着风浪声,军营里不时传出摔碗撒酒的脆响。

尽数严阵以待。

唯独将营里,牢固的帐篷挡住了呼啸的海风,闹中取静,裴少淮席地坐于矮桌前,神色平静,颇有闲情雅致,正在文火煮茶。

茶案上是一套闽地自产的德化白瓷,小壶、茶盏釉色如雪似玉,青白形轻,明明通体素色却带着独特的韵味,色美容清,似是早春碧颜,又似雨过天青。

燕承诏来回踱步,见裴少淮这般风轻云淡,遂亦坐了下来,单腿支立,绣春刀便倚在膝上。

裴少淮为其倒了一盏茶。

德化白瓷的青白,正好衬出武夷岩茶的铁青带褐。

燕承诏此时哪有这番闲心喝茶,看着裴少淮生疏的煮茶手法,他问道:“裴知州何时对煮茶品茶有了兴致?”

“不是对煮茶有兴致。”裴少淮应道,“而是对我大庆的陶器、瓷器有了兴致。”

自打见识过焙烙之后,他觉得有必要洗洗眼睛。

又言:“德化的瓷,武夷的茶,在闽地愈久,愈发现此处人杰地

本章 共2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