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未成年人的世界很奇妙,上了点岁数的人永远弄不懂。
胡小胖儿这样的疲沓孩子,怎么能对小花儿那么客气,客气到都有点害怕的意思。
要说因为小花儿是他那个便宜师傅的亲妹妹?显然说不通,因为他对姚远都不是那么尊重。
看到小花儿一点面子都不给,直接向胡小胖儿开了火,几位大人都眼巴巴地看着,看着这个小胖子会怎么应对。
完全没想到,胡小胖儿只嘟囔一句:好男不跟女斗,算是潦草地做了个解释,然后便蔫蔫地走向一边的书桌,居然打开书包老老实实地开始写作业。
小胖脸儿嘟着,让人不禁哑然失笑。
胡小胖儿哑了火不再胡搅蛮缠。这个小饭桌上的小课堂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说是课堂,其实并不是姚远的一言堂,几位厨子之间都熟不拘礼,没有人真的拿姚远当做老板那么敬着,只是因为他的话里说的都是那位厨界世外高人的不传之秘,大家都稀罕的厉害而已。
遇到有不懂的地方,便七嘴八舌地讨论,学习气氛非常浓厚。
在这点上,姚远真的是有心了。
其实他离开厨房这段时间,对自己喜爱的这个职业做了很多思考,有些事情越想越乱,现在跟几位同行、同时也是以后厨房的主力念叨念叨,也有助于他整理自己的思路。
现在开业的卤肉铺其实更像个工厂,对工人的要求是服从性和纪律性,每一道的工序堪称苛刻,错一点都必须重来,哪怕会造成物料的浪费,对于员工违章造成的错误,往往会由他们自己买单,也就是从工资中扣!
纯纯的资本主义那一套!
久而久之,卤肉铺里,自党大哥以下,每位员工的服从性和纪律性都非常好。
但,眼前的这几位毕竟是厨子,姚远对他们的以后都寄予厚望,而厨子能成长为厨师甚至大师,自由发挥的创造性是必不可少,就怕长久严苛的流水线生产会埋没了自己好不容易找了的人才。
因此,姚远特地从强调个性的几个厨房技法开始讲起,想潜移默化地给他们灌输一点创新点观念。
这里面就很矛盾,一个运行良好的厨房,基础就是纪律性,大多数厨师长更喜欢那些听话的厨子,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一步一步来,这样才能保证出品的质量和一致性。
比如在厨房对厨艺要求最高的炒锅,在灶前的操作也没有多少发挥空间,所有的原料食材是由砧板配制,炒锅根本没有任何调整的空间。
甚至炒菜的先后顺序自己都不能做主,先炒哪个后炒哪个,由哪个厨师来炒哪个菜,都是由打荷这个岗位来控制。
所以,某种意义上,在灶前的师傅其实就是个提线木偶,炒菜机器人而已。
这个工作特性就决定,厨子这行并不是什么高尚职业、收入也不高,大家一调侃总爱把厨子、老妈、园丁并列在一起,更过份的是市井里总念叨的所谓各行各业中,厨子居然和娼妓之流并列在一起,称为下九流之一。
虽然自古文人爱吃,但厨子的地位一直不高,虽然也曾推崇过一些精通烹饪的古人,但他们的真正职业都不是厨子,比如袁枚、比如苏东坡,就连被称为庖厨之祖的易牙都一样,都是因为别的身份和事迹才为世人所知。
但,众所周知,厨艺也是一门艺术,中餐讲究的是要变万千、适口者珍,真正能擅长烹饪做到五味调和的厨子,会被人们尊称一声厨师,才会拿到高薪。
厨师的“师字”一般人理解都是有点手艺的厨房师傅的意思,但这个“师”字在姚远的理解中就有点不一样,这个“师”字的正解应该是“大师”的意思。
你厨师长虽然能规定操作规程,但出品味道的细微变化却是在整个过程中悄悄发生的,再高明的厨师长也只能尽力减少这种差别。而正是这种细微的差别,就让一位真正的厨师有了发挥的余地。
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豆腐、萝卜这种最最普通食材的处理手法。
麻婆豆腐,几乎是大家公认的川菜中的下饭神菜,一个好的麻婆豆腐烹制手法堪称严苛,从牛肉粒的焙干到三次勾芡菜品成型,每个厨房做法几乎都一样,但出来的成品却有了高下之分,那些的细微差别就在各个细节上,甚至在豆腐预处理上有些厨房都保有自己的秘密。
想让豆腐入味还保持滑嫩,那这块豆腐就得“养”,有人会用冷水泡,拔去豆腥味,也有厨房会预先飞水加盐入味,而还有人把豆腐养在冒鱼眼泡的八十度水中,以防温度过高,豆腐会多了些被炖煮后的韧劲。
各自处理手法不一样,成品效果就会有千差万别。
又比如白萝卜,为了去掉萝卜中的异味,有人飞水时会用盐;也有人会用放入冰糖来飞水,还有人用饱含淀粉的淘米水来浸泡。
这些预处理的目的只有一个,但经过不同预处理后的白萝卜会在口味、形态上有了些许区别,这些差异瞒不过那些老饕,也总让一位真正的厨师在操作时留下些许失误。
所以,某种意义上,在厨房里工作的厨师也是一个带着枷锁跳舞的行业,能带着这些枷锁把菜做好,才能成为真正的厨师。
现在的卤肉铺就有一点好处,可以在工序上做硬性规定,比如在熏鸡的过程中,为了成品熏鸡色泽红亮,还没有糖糊化以后的苦味,一般厨师掌握放糖熏制时的锅温必须得超过贰佰三十度,这个温度都是凭经验判断。
最初的时候,姚远就硬性规定放糖熏制这个过程必须得等到锅内起火,才能放鸡盖盖熏制,这事对于几位有过厨房经验的炊事兵来说,很容易理解并且按照执行。
但现在已经是大规模生产了,招来的员工对厨房并不熟悉,想让他们严格控制温度,就需要一个培训过程,培训的同时,还买来了工厂用的温度计,这一下一个看似有难度,甚至是某些熏鸡卤肉店保守的秘密程序,就这么简单解决了。
但如果是放在一个正常营业的中餐厨房,再想采用这种方式就不容易,也不可能每一道工序都做如此严苛的要求。
如果真的能做到这点,恐怕这家餐厅就会像那些那些以程序化、标准化闻名的西餐快餐,失去了中餐的灵魂。
几个人在交流中,姚远不止一次地提到自己感悟的这些东西,也
本章 共2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