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深层心理学 > 深层心理学最新目录

第二十节 肮脏与恐惧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出来。

也是因为这种“呼吸”,才能了解为何患者对有些道理,怎么解释都有理,或者都无理,造成思维混乱。

原因是因为“呼吸”的过于急促,根本无法形成对道理的评判。

因为根本没有深吸入,就没办法深呼出,道理就如那股气,还没有充分“吸入”、认识,怎能评判?

要深吸入、深呼出才能有一个完整的答案。

还有,强迫检查患者,之所以对一件事反复检查,总不放心.

是因为他的quot;呼吸quot;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地步.没有深吸入,然后深呼出,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所以无法一次性完成一件事.

也因为quot;呼吸quot;不畅的原因,导致他瞳孔的散乱和游离,致使他无法集中注意在一件事上.

所以,对待强迫检查症者的谨小慎微,不应报以不屑的态度.

因为他们虽反复检查,但并未真正集中视线.

越小的事,他们越在意;但恰恰是那个细微之处,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就是危及到他和母亲的重大事件.

也因为那一瞬间的反抗本能地压抑,导致他内心地巨大变化.

极其重要和微不足道只在一念之差.

就像普通人的潜意识中:母亲是最重要的人物,所以从不会害怕离开母亲.因为他无条件信任母子在身心上永远不可分离.

不怕离开就是一种quot;微不足道quot;.

又比如说:一只猫抓一只老鼠,他有时会故意放走再去抓.

因为抓老鼠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本能,所以它不会害怕这种本能会消失;也就不会害怕失去老鼠.

所以,强迫检查症者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地东西如此在意,原因是他最重要的本能被压制.

只需保持呼吸的连贯性,集中视线,把那件quot;微不足道quot;地事做好.

在这里,呼吸就是他最重要的本能.

而不是受外界暗示,认为此事如此quot;微不足道quot;,根本无需如此细致.

如果这样,他会连同最重要的本能一同忽略.

更为隐秘的是:quot;呼吸quot;和手也是相连的.

根据某些心理疾患者描述:在某些情况下,无意中把手按在腹部,跟随着呼吸的频率一起一伏,会感受到一种似曾相识,至高无上的快感.

似乎如春风化雨,化解一切复杂的痛苦.

这种由口及手的本能欲望,在婴儿期可以反应出来.

(母体腹部的收缩与扩张,通过脐带传递给婴儿的快感)

恢复这种本能后,患者终于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尤其是手.

开始重新重视手的能力,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亲切感.

这种亲切感有着非常隐秘的来源:就是小时候妈妈对孩子说的:“宝宝,你的手在哪里呢?脚在哪里呢?”

身体连心开始整合.在此之前,身心是处在一种病态的、趋于分裂的状态.(这在下一章节quot;母亲的呼吸quot;中将会阐述:母子身心相连,代表着心理健康;反之,则是病态.)

某些强迫症者难以抑制的行为,大多和手相关.

比如较为常见的男性“sy”,就是因为把自己的手象征成为女性的的生殖器。

在自己身上实现了男女的病态“分化”,自我满足。

正是因为对手欲的遗忘,导致他极端地敏感,不敢用手触碰很多常态的东西.

演化到后面,手欲就代表着一种创造快乐的能力;劳动的能力;一种取代过度深思的生理机能.

“呼吸”甚至与皮肤的感触是相通的。

在后面有关皮肤的章节中,您会了解到“呼吸”的“呼”与“吸”,与皮肤遇热膨胀,遇冷收缩有一种隐秘的联系。

而有时天气的冷暖又与心理症状是相关的。

分析到此,我终于可以负责任的说一句:“所有的心理分析,皆集中于此了。”

而再也不会有“分析到此,根源似乎已经找到”,而到后来问题又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当然,那并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自相矛盾,而只是一种自然生长。

只是这种自然生长现在已经和人的身心融合得更加具体、明朗。

只要人还活着,呼吸是永存的,而且是每时每刻的。

而心理的健康仅仅是一个深入呼吸的问题。

所以,常有人指导他人用深呼吸解除紧张和压力。

但从未有人认为简单的深呼吸竟能够治愈所有异常复杂的心理病症。

这简直不可思议。

只有把所有复杂晦涩的症状解构、集中于呼吸这一点,才能够明白这个概念。

如果不这样做,quot;深呼吸quot;仅仅是quot;深呼吸quot;而已.只是人们道听途说,或者无奈之下采取的一种临时措施,过后就忘得烟消云散.而无任何含义.

又比如心理医生常说的quot;内观疗法quot;:认为只要静静地关注着症状的演化过程,就可以使症状消失.

如果心理疾患者照做,可能会达到这种神奇地效果.

于是指导者可能会感到万分欣慰,认为quot;内观quot;能够解决所有心理问题.

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但是,对于心理疾患者来说,却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他们虽然消除了症状,但感觉是如此的不可思议,疑惑甚至胜于症状消失后的轻松.

而且感觉毫无份量和踏实感,没有必然性;认为这种好转永远只是暂时的、巧合地;那种对疾病的记忆仍旧是根深蒂固的.

就像他们有时听听音乐、下下棋,也可以使症状缓解一样.

认为这只是一种暂时的转移,从未想过疾病会永远消失.

归根到底就是缺少一种记忆的匹配。

不明白静静地quot;内观quot;到底是记忆中哪一个熟悉地时刻;也就只能把quot;内观quot;当成一种表面的方法而已;就像是一根拐杖,可以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