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枫林漫步 > 枫林漫步最新目录

第七章 黑格尔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社会的影响力之巨大(别不服气,人家贡献了胡塞尔和爱因斯坦,你在这两个领域贡献了谁?奥运冠军倒是贡献了不少,可加在一起还是不及这两个人之万一),伊朗总统还说要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这正印证了黑格尔后面的这一句话:“……可是一方面又以无节制的冲动而投入对于那些后来在他们那里缺乏任何普遍东西的目的的追逐……所以在这里除了最崇高的意向就还产生了最厉害的复仇欲和阴谋诡计”。对于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的比较也很有趣,“意大利人特别不容许通过宗教的考虑来影响自己对于欢乐生活的享受”,“与此相反,西班牙人直到现在都以狂热的努力来坚持天主教教义的文字,而持续几百年地通过宗教法庭以非洲式的野蛮来迫害偏离这种教义的嫌疑分子”,法兰西人介于这两者中间,“既表现出理智的坚定性,又表现出机智的灵活性”,不过法国人的哲学不是从概念中发展出来的,“而只是像闪电一样突然抛出来的”,英格兰人是在个别性形式中去认识理性东西的,“因而他们的诗人比起他们的哲学家来地位就远为高些”,德意志人以深刻、然而常常是晦涩的思想家而着称,“我们想理解事物的最深刻的本性和它们的必然联系”。在下一个环节里,黑格尔把作出上面区分的扑克牌全部打乱,再以另一种方式,即个体的方式重新进行考察,这就是人一生的各个阶段,儿童时期是无对立的开端,青年时期则表现为将正义归于自身的个体在其存有中对于这个世界所采取立场之间的紧张关系,真嗣他们就还处于这个阶段,可是个体在其存有中逐渐认识到个体只能是一种偶性,“因此人只有在那个坚决与他对立、独立地遵循自己轨道的世界里才能找到它的本质的工作和满足,所以他必须努力获得完成这件事情所必须的熟巧”,“达到了这个观点,青年人就变成了成年人”,“所以成年人从事于拥护而不是反对事物的秩序”,“老年人则是向对世事漠不关心的回复”,老年是无对立的终结。

感觉灵魂是本书最好玩的一个部分。在这个阶段,灵魂由于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与自己本身分裂,于是便产生了疯狂。在母腹中的孩子、催眠这些是最初的形态,灵魂在这里还处于与客观性无区别的统一之中。疯狂不是理性的完全丧失(如果说老年痴呆、先天愚型是无可救药的话),而疯人是把自己作为破裂为两个不同种类的人格的主体来对待的,明日香的精神错乱就是如此,而她通过爆发从而克服(而不是逃避)了这样一种含混不清的模糊状态,找回了自我。

黑格尔哲学不同于以康德为代表的那些以主体的界限为根本问题(人可以认识什么、做什么、希望什么)的旧哲学,他把人的主客观性当作一个整体来考察,企图建立一个统辖所有学科的高高在上的庞大的哲学体系,这样做当然会产生许多谬误,但他对于人自身的复杂性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探讨无疑是十分吸引人的。

马尔库塞论黑格尔:人征服自然和历史世界,使之成为其自我实现的手段,而理性就是通过这种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当纯粹意识达到自我意识的阶段时,它发觉自己是自我,而自我产生了第一个欲望:它只有在“他人”那里并通过“他人”来满足自己,才能有自我意识。因此,对对象世界的攻击态度,对自然的统治,最终的目标乃是人对人的统治。这是对其他主体的攻击。因为自我的满足是以对另一个自我的“否定关系”为条件的。《精神现象学》克服了导源于与他人(物)的对抗关系的那种自由。真正的自由不是连续不断地进行征服活动。存在不再是向未来的痛苦超越,而成了对过去的平和恢复。黑格尔用自足的再生产、并完善着存在物的圆圈发展的观念代替了进步的观念。已经存在的东西决定着现在存在的东西。如果抛下过去,忘却过去,那么破坏性的侵越便会没完没了。

消除额外压抑不导致劳动的消除:我们曾经表明,现行的本能压抑主要不是产生于劳动之必要,而是导源于由统治利益实行的特定的社会劳动组织,就是说压抑基本上是额外压抑。因此,消除额外压抑本身将导致使人类生存成为劳动工具的社会组织,而不是导致劳动的消除。如果确是如此,那么,一种非压抑性的现实原则的出现就将改变而不是破坏劳动的社会组织,因为爱欲的解放可以创造新的、持久的工作关系。(《爱欲与文明》)这段话没有回答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如何消除额外压抑本身?行使统治权利的社会劳动组织产生于社会分工所需要的必要管理,如果大家都投其所好地去工作,社会需要便会与个体需要发生冲突。在越来越机械化和越来越自动化的今天,工作日的长度已经大大缩短了,大多数劳动也不像过去那样形同苦役,这是不是马尔库塞所言的“新的、持久的工作关系”呢?

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科学家和柏拉图不喜欢海德格尔。前者因为他把人隶属于非对象化了的世界;后者因为他将艺术纳入真理之中或将真理纳入艺术之中。博尔赫斯的“阿莱夫”就是海德格尔的“世界”,包裹着“阿莱夫”的就是海德格尔的“大地”。世界意愿着突破大地的束缚,大地以其闭锁的姿态拒绝敞开,真理在遮蔽的非真理的守护中成其自身,亦即保存(创建)历史。于是我在阿莱夫中看到了裂缝,看到了耸立在裂缝之上的恢宏的神庙,看到了凯撒那千疮百孔的尸体,看到了举剑召集军队的屋大维,看到了诗,我自己也被卷入(或者投入)这阿莱夫的丰富性之中,于是大地愈合了,世界重新宁静下来。胡塞尔语言的晦涩倒不是像海德格尔那样自创出许多词汇造成阅读困难(海德格尔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希腊式诗意的语言,所以还不至于无法理解),而是他那过于“科学化”的论证方式所造成的,本人对胡塞尔的一点认识是:要使哲学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就必须首先驳倒休谟,然而休谟是几乎不可能被驳倒的,因为休谟的因果律偶然性正是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和支撑的,为了调和这一点,康德便将可能性设置为模态的一种,据罗素讲,康德似乎并不知道《人性论》,只有胡塞尔向休谟发起了艰难的挑战,在《经验与判断》中,胡塞尔引用了休谟那个着名的掷骰子的例子,指出在这个例子中并不只有偶然性,确然性也是存在的,每一面朝上的几率都是相等的(排开抽老千等情况)。海德格尔的学说就吸引人得多,不过不知为什么,在某些问题上,中国学者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拿“向死存在”来说吧,张祥龙先生说这里的死不是指生物的自

本章 共3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