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滇路盘旋 > 滇路盘旋最新目录

第八章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滇西几百公里的盘山公路上,星移斗转之间,所有的老“解放”尽皆销声匿迹,现在不管上山下山,驰北奔南的全换成了崭新的“东风”车,谁不以为是个大奇事呢!

大批的新车涌进了总站,如同衰老的肌体突然输入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极大的活力。

看着这些方头大脑,威武雄壮的家伙,谁不想亲自沾一沾呢?听听那些接车回来的爷们哥们的夸赞吧——“嘿,跟老车就是不一样。跑得快,拉得多,耗油省,自卸货,视野宽,座位阔,刹车灵,好操作。”反正上下左右,前前后后,没有哪处不好了,什么时候才能上去实打实地开一开呢。

车队里的情况骤然大变,原先悠然自得觉得沾了大便宜的预备驾驶员,这下在家里的板凳上也坐不稳了。看那些接车的人们,出去集训了一个星期,一人驾着一辆跑回来,真够神气的。现在要再不抓紧练习,往后恐怕就只有伺弄旧车的份了。那样的话,走到哪里也矮着人家半个头。遇上个乡亲故知,新交旧识,朋友对象,同学尊师的,无意聊起:“伙计,你们不是全站换新了吗,怎么还捣鼓这破烂呀?”那脸面往哪搁呢,羞愧难言,无地自容。所以,队上不分老少,都想方设法,争先恐后,跟车出去了。

这么一来,呆在家中的人就没几个了。今早参加学习的,包括专职的管理人员,才有十五人,真使书记许进山恼火。人太少了,分散在大厅的各个角落,显得太稀疏了,组织什么活动也不合适。

学习结束了,大家嬉笑着散去。唯有许进山带着怒色,一言不发地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里。进门后,随手把门关上,将报纸丢在桌上,整个身体倒靠在椅子上。今天他心绪不好,不打算细心的扫地擦桌了。点燃了一支烟,闷闷地吸着。近来好些不顺心的事,全憋在心里,对同事又不好任意发泄,此时他想把一切都认真考虑考虑,理出了头绪。

办公室里,三张办公桌各置一方。可是两位队长都称抓生产,已多日不见了。一个跑运输上公路去了,一个处理破旧车辆下车间,做什么也不通个气。

许进山当了十年基层党组织的支部书记。从他一上任开始,就把全队的政治学习立为自己所有工作的第一要事来抓。多少年来,经历了风雨动荡的局面,安定团结的环境,不管上边提倡也好,不提倡也好,他总是紧紧抓住不放。四队的政治学习从来是总站排头的。近年来搞改革,车辆承包下去,抓经济成了重头戏。那末,学习还要不要?其它车队大多名存实亡,有的书记甚至也包了辆车,挣钱赢利捞奖金去了。最后还是四队在风口浪尖顶住了冲击,为此他去年还被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

只是如今情况天天变,学习该怎么组织呢?光读报纸不行,讲解少了人们不当回事,说多了又怕失口让人笑话。能不能改换个新的方式呢?许进山在苦苦思索着。这个从滇西北深山老林走出来的纳西族汉子,又一次陷入漫天障地的云雾中。他和易天昭一样,赶上建站初期的大招工,刚能说几句普通话,就被送去学开车。由于他思维敏捷,思想进步,很快被他的师傅看中,列为重点培养的对象。当时全站就一个队,师傅既是队长又兼书记,得到他的重视是相当荣耀的。不光日复一日没完没了地开长途车,爬盘山路,还得越来越多地学会应付交通运输以外诚的活动。他是少数民族的先进代表,又是青年工人的模范人物,州里省里有啥大嗅议都叫他去参加。那年的全国民族青年联欢大会,他就是云南省的代表。按会议的程序还准备上北京欢度国庆,登天安门,见毛主席。遗憾的是给文革冲掉了,没能成行。经历的事多了,意识也起了变化,他很早就感到不能以单纯的粗鲁强悍的山里人性格立足在这块土地上了。于是他不声不响地模仿汉人,模仿白族人,最主要还是在师傅的指导下,努力地开始学习文化,光扫盲班就上了三期,各种培训班也参加了不少,连初一考试的卷子只差八分没过关。他还有多项辉煌的事迹在站内流传:文革时他还是学习毛主席着作的标兵呢。不是吗?下关总站第一个通读《毛选》的少数民族职工,此事轰动一时,报到了省厅。也是在那火热的年代加入了中国**。本想一鼓作气,再通读马列着作。但一沾边就被惊呆了,外国人到底是外国人,平常一句话他偏要给你七拐八转,深奥莫测。一篇文章就是一大本书,绝非一般人可以领悟的。虽然一本也没念完,但他努力钻研革命真理的精神和他为收集精典文献不惜借贷的行为,都是再无一人所能超越的。总站工作重新进入正轨后,革委会就派他出任四车队的支部书记。

十年来,经过无数高山和峡谷,许进山从来没有向困难屈服过。而今又遇上点小麻烦,难道就束手无策了吗?绝不会的,新的问题就要用新的方法来解决,他这样想——每个星期有六次学习,以往都是一味的念报告,读社论。现在既然什么都讲搞改革,在这上面也不妨增加些内容。根据车队的特点,是否来一次安全学习,可以由安全员负责;再搞一次技术学习,让副队长来抓;另外几天,组织一次工会活动,叫工会主席也发挥发挥才干;还可以组织党团支部的活动,那对支部建设和提高党团员的思想觉悟都是有益的。剩下的嘛,队上有啥安排也可随时向众人说明。这样,一星期就只有一两天要读报了,那可好办多了。

想到这里,许进山感觉一阵快慰。怪不得老朱经常说,人的聪明全靠学用结合造就的,哪个民族都有自家的天才与人杰。要紧的是不能总照老皇历编写老套路,得经常思索些别人没想到的东西,你的脑子就肯定会越用越灵活,越使越精明。只怨没有早些悟出里头的道理,而不能怨天怨地怨时怨人。他站起来,把杯中的残茶倒掉,重新沏了一杯,细细品尝着,继续把刚出现的念头向深处完善。越想越觉得其中可取之处果真不少。

不过,现实情况并不太乐观。从这里一想开去,接踵而至的又是大堆伤脑筋的事。车队各种组织不够健全,长期处于半瘫痪状态,想寄希望由它们各自独当一面,难哪。

就说党支部吧。连正常的支部生活也不健全,开车人长期在外,有的人已两三年没参加活动了,最糟糕的是有人连党费也不交了。每月发工资期间,当书记的简直就象个讨账的穆仁智四处要钱。“老张,你这个月的党费是一元五角。”“老李,你有三个月没交党费了。”如此而已。要想在一天内把全队的党员召集到一块开个支部大会,那是绝

本章 共7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