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滇路盘旋 > 滇路盘旋最新目录

第十五章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一个多月过去了。

这天尤振雄才把车子从百里之外开回来。刚下车,在停车场遇到了副队长朱文山。朱队长告诉他,队上有他的一封信,来了快十天了。于是他迅速将车子拾掇好,就到车队去。

在车场到车队办公室这短短百十米的途中,又碰上几个同队的驾驶员,他们也都异口同声地向他传达了同样的口信。但各人的说法却不一样,有的说是同学,有的说是老师,有的说是旧友,有的说是对象。连信到的日期也众说纷纭,有说上个月就来了,也有说恐怕快半年了。总之不是才到的。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办公室里进出,看到已不止一次。

车队的信件就是这样传递的。谁也无法让它尽快地到达收件人的手中。即使是加急电报也没奈何,加上一千个急,也只好由管理员保管。总不能上路去当面交给人家,唯一的办法就是让队上的人都记着点,不管在什么地方见到了相互告知一声,让他自己来取。

接到了来信,尤振雄先看了看下端的地址,是来自丽江总站的,心里就明白是谁写来的了。近来很少写信,收到的也不多。象这样从天而降的来信就有了几分珍贵的分量,急于想知道人家都说了些什么,他在车队大厅找了个清净的地方,很快取出信瓤,用心看起来。一开始就从紧密的字里行间感到了炙人手足的热情。

“亲爱的尤兄,你好!

“请允许我依然这样称呼你吧。我觉得这再合适不过。来信中有一段词对此表示推托它释,其实大可不必。在你们面前,我再说什么也只有做小弟的资格。离校未周年,执照刚刚换,接车才三月,里程没过万。和你们相比,无论从资历、经验、技术、修养上看,都不敢称大。就是说到年龄,大概你也是当之无愧的。我这人主要是多在如盘旋山路似的人生道路上颠簸,忧虑多于轻松,长相显得过于老态。身边的人评议我的年龄时,常常多加上三五岁。实际满打满算,我在本月才刚满二十一岁。话说明了,你也不会再拒绝‘大哥’之称了。

“我们相识的那一段,将在我一生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说不定我的人生道路也就从这里开始一个新的起点。你留下的化油器,虽然不过个把月,就已显现出它的巨大作用。它给我带来了名和利,这些是你始料不及的但也还可以理解的。然而它同时也给我带来了不少麻烦事,这就是你想不到的了。让我慢慢的说吧。

“我的那台老车是全站出了名的亏油车,谁都不要的,才轮到了我的头上。可我又没有回天之力,在全队的亏油榜上排第二位。要是个老司机,少不了三天两头挨领导的批。原谅我是个刚上岗的小年轻,头头们都表现出最大度的宽容,随我怎么搞。自与你相别后,那趟回来竟出人意料的没有亏。这反而让大家惊讶不已,队长还把我当众表扬了一回。起初我没多在意,因为用了你的油,不完全是靠自己本事节的。

“半个月下来,我的油越节越多,不光反亏为盈,甚至还挤到了车队光荣榜的前十名。这下子可叫人们难以接受了,尤其是老驾驶员,差不多有一半人在背后议论,怀疑我是不是做了手脚。比如说偷了他们的,或在加油单上玩什么花招。连这些天一直对我微笑着的队长,听了各方各面的言谈,也把面孔板起来了。前些天总站有项大任务,要派大量车子到边境运货。对于我能不能去,队上还专门讨论了一次呢。好象我在他们中间,让那些人不放心。队长为了慎重起见,临时换我下来,他自己开着车在外边闯荡了三天。到底是老驾驶员,一上车就发现了我们的秘密,回来后一再追问。于是我把事情的前后经过都一五一十地向他汇报了,这事才算了结。我在队上又重新挺起了腰杆。

“一波才平,一波又起,事情到这还没结束。一些相好的朋友听说我得了这个便宜,都来跟我打听。我是实在无奈,只好顺便对你讲一句。当然,不能指望你再给我几个。只希望你能费点心,帮着问一问,你们总站有没有库存的,你们大都换了新车,这些对老旧车革新改造的新成果可能起不到多大作用,而我们却干苗渴水似的急需。如果有多余的,最好以正式的买卖方式让过来几个,一切谈判交易都由总站出面,我们不再搀和进去。好吗?多多拜托了。好了,就写到这里。明天我要出去了,可能半个月也回不来。再见!

弟:良杰1986年9月6日”

看完了信,尤振雄后仰靠在长条椅上,深深的回味了一阵子,觉得有点好笑。他们弄成的这场风波,真是出于意料之外,想不到还会生出这么多余波。对信末提到的搞几个化油器的要求,他还不能自作主张,据金山哥上回讲的意思,倒不觉得会太为难,似乎交给谁用都是可行的。相反,把它堆积在仓库里才是可悲的。回去找他商量一下,讨个定论。

想到这儿,他收起信来,离开了车队,往家里走。

从车队大楼到宿舍区,要穿过总站车间和机关的大片工作区。

走过那幢高大的机关办公楼时,尤振雄无端的冒出一个念头:“这样有趣的事儿,要是叫李明波那小子知道了,他不知又要搞出啥名堂来。”心里这么想着,脚下自然就转了方向,一头钻进大楼里来了。反正此时回家也找不到金山哥,人家是不到下班不会出办公室的。

宣传科在三楼上,有两大一小三个办公室。尤振雄先往楼梯旁那个较小些的科长办公室探头看了看,里面没人,又继续往前边走。

科里有二十来个人,每人一张办公桌,把两个大办公室挤得满满的。为了造成一种严肃庄重做学问的气氛,大家约定俗成:室内不得高声喧哗;不得放荡奔跑;不得争得患失;不得无度调笑。原本还想规定不得吸烟,但它涉及了多人的习惯而没有被通过。相应的补救措施是,爱吸烟的不常出门的编辑人员集中在一起,不吸烟的女人和常出门搞采访的男记者安排在另一间。为了平时叙述方便,各自还有了雅号,前者称“桃花园”,后者称“明月宫。”

尤振雄在“桃花园”里找到李明波,他正在与于新民商量工作方面的事情呢。见到朋友进来,两人都很高兴,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李明波还打着哈哈:“啊,我的尤秀才呀。为什么不把胡秀才也约上,要不然在这儿唱上一出桃花园三才相遇,不是很有品味吗?哈哈。坐,坐下说。今天能不请自来,一定有什么大事吧?是不是又有什么大作诞生了。要有就快拿出来

本章 共3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