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口头禅虽然听着粗糙,但朴实的字眼里蕴含着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感悟到的那种平淡无华的幸福。
杜爷爷这个当大家长的点了头,杜皓轩他们几个离“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可谓是曙光近眼前。
上午的时候,丑媳妇见公婆这一关顺顺利利,再接下来该是毛脚女婿去拜访老泰山了,院子里,天色渐暗,熬得粘稠的小米粥都端到客厅里的饭桌上来了,而那头,杜爹和翟学文这俩当长辈的还口若悬河,亲自向杜皓轩他们几个传授讨好老泰山的经验。
没搭理的郭校,怎么瞅哥几个脸上的喜气怎么觉得凄凉又心酸。八大金刚里边,现也只剩下光棍一身轻的郭校还上不着天下不落地的肆意的挥洒青春呢,
想当年,兄弟八个吃的是同一口锅里的饭,睡的是同一个大通铺,平时一起招猫遛狗,一起爬树掏鸟窝下河摸泥鳅,一起挨杜爷爷的大鞋底。
郭校越想越眼热,眼神里的艳羡藏都藏不住,自己还是孤家寡呢!别看郭校平时吊儿郎当的,看着很洒脱,只是还没碰到合适他的那个!
这吧,就怕心里不平衡,一不平衡就想挑点事儿!郭校见老那桌都盘腿上炕了,眼神闪了闪,无事献殷勤的递给芽儿一个刀切奶香小馒头,骨碌乱转的眼珠子杜皓轩他们看来是明晃晃的挑衅,“芽儿,对几个准嫂子有什么看法啊?”
们常说姑嫂难相处,到了这里,变成了郭校这小叔子难缠了!郭校虽然觉得几个准嫂子都还不错,但吃味自己宝贝妹妹这一条,郭校心里还惦记着呢!
冷不丁被郭校这么一问,芽儿有点愣神。而那边炕头上,杜爷爷他们也都住了筷子,等着芽儿的答案呢!是呢,自家芽儿最精乖,看看她有什么看法!
芽儿见几个哥哥神色有些紧张,眼都不错的试图从自己脸上猜出答案,顿觉压力山大,眨了眨眼,实话实说道:“?没什么看法啊!”
“怎么能没看法呢?”郭校被芽儿这句听着有些无辜的答案给憋住了,着急的跳脚,干脆挑明道,“譬如说,觉得她们性格怎么样?能不能跟她们合得来?”
“是啊,芽儿,觉得怎么样?”杜皓轩也替郭校补充了一句,显然也认为自家芽儿的意见十分重要!
自己的看法竟然这么重要,怎么有一种自己给哥哥挑媳妇的错觉!满心满眼的信任,好像自己只要说不好,就要去对方闹掰似的,芽儿使劲摇摇头,赶走这个荒谬的念头!
“哥,真没有什么看法,只要们觉得喜欢就好!又不是跟嫂子们一起过日子!”芽儿加重了语气,坚定表明自己绝对不当挑刺的小姑子的立场!
“!”郭校是典型的皇帝不急太监急,憋得脸红脖子粗的,以前也没发现芽儿这么迟钝啊!
见芽儿太漫不经心,郭校忍不住危言耸听道:“芽儿,就不担心将来嫂子娶进门,不奉翁姑,欺负这个小姑子啊!”
芽儿忍不住翻了一个白眼,这是把自己当孝子吓唬啊!遂反问道,“校哥,要是,能娶这样的媳妇进门?”
当然不能!郭校虽然没说出来,但变得义愤填膺的表情说明了他的答案!
也知道不能啊!杜皓轩他们把拳头握的啪啪响,郭校皮痒了,竟然挑拨离间!
拳头的关节错骨声,听的郭校头皮阵阵发麻。哑口无言的郭校,终于发现自己好像也把自己绕进去了!
郭校自讨没趣,舔着笑脸帮翟耀辉盛了一碗稀饭,能拉一个同盟军算一个同盟军!
一家老少没搭理赔笑脸的郭校,该吃饭的吃饭。芽儿刚才那个答案虽然不像是答案,但仔细一琢磨,说的也挺有道理!
又到周末,杜皓轩他们几个准毛脚女婿打扮的精神奕奕,各自提着礼品登门拜访老泰山。一大早出的门,天擦黑才醉意微醺的回到家!
压根不用多问,就看几个脸上的傻笑就能猜得出来好事成了!
一连好几天,家里都喜气洋洋的。就连淅淅沥沥下了一天,还夹带着似雪非雪的冰滴的冷森森的冬雨,都没能影响一家的好心情。
而千里之遥的青山县,冬天要比京城冷一些,前两天也才刚下了第一场冬雪。虽然只有零零星星几片雪花,落地即化,但冬天真的来了!
地里刨食,靠天吃饭的老百姓,最喜欢冬天。春耕秋收,到了冬天,守着满仓的粮食,休养生息,从第一场冬雪猫冬到来年第一场春雨!
初雪过后,寻常老百姓窝家里猫冬,就是赶集的日子也都不爱动弹,连带小摊贩们的生意也都萧条不少。
挨着红旗公社镇政府的那家小吃铺,这几天也清清冷冷的,不过,老板和老板娘却意外的满脸喜庆,乐呵呵的!
早鸟枪换炮,弃了马车改用机动三轮车拉客的车老板子,一边呼着嘴巴,哧溜哧溜喝着奶白浓香的滚烫牛肉汤,一边跟老板闲扯,“大友兄弟,家里是不是有啥好事?瞧乐的,嘴巴都酸了吧!”
车老板子嘴里喊的大友兄弟,就是小吃铺老板王大友,也就是芽儿大姑父。已到中年的王大友看着比以前风吹日晒出来的红黑脸皮白净不少,只不过,憨笑时却跟以前一模一样!被车老板子打趣,也就咧嘴笑笑!
杜家大姑正好从柜台后面的小厨房端了俩热腾腾的硬面饼子给车老板子送过来,闻言,就接了车老板子的话茬,笑的爽朗,“可不是有喜事了!”
“哦?啥大喜事能把们两口子乐成这样?莫不是大妹子老蚌怀珠,又要给大友兄弟添个小子了吧?”车老板子每天都来小吃铺吃饭,跟王大友熟的很,开玩笑什么的也没什么忌讳!言辞间,好像也眼热的很!
这周围十里八乡的,谁不知道清河湾的老杜家,孙子辈个个成材!听说杜家老爷子早就搬到京城享清福去了,住的是清朝时候的皇子皇孙曾经住过的大院子,整天吃的是鸡鸭鱼肉,可家没忘了这里是根,又是铺路,又是建厂,帮着乡亲致富,不知道做了多少好事!
整个青山县提起清河湾的杜家,哪个都得竖起大拇指来!谁不眼热老杜家的那俩姑爷!媳妇不仅好生养,一生就是仨出息的小子,就连家的老丈和大舅子、小舅子都是好的!王大友他那俩大儿子能成材,可不是老爷子督促调教出来的!
还有,就老杜家的那个小小年纪就会扎针的孙女,模样俊的跟画
本章 共2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