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妙拾回春 > 妙拾回春最新目录

寻找新目标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山西洪洞大槐树,大槐树下老鹳窝。这句话在温华小时候被父母反复提醒过,她记得清清楚楚,为此她后来还专门查阅了相关的资料。

元朝末年因为战乱和灾荒,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明初的时候发生的靖难之役使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而当时的山西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相较于邻省更加安定,没有大的天灾人祸,又连年丰收,人丁兴旺,且因为不断有外省的大量难民流入,人口变得更加的稠密。于是从朱元璋到朱棣两个皇帝在位的几十年间,曾十八次将山西移民迁往当时人口缺失严重的十多个省份。

当时迁移人口,必要将各地的移民先集中到洪洞县城西北的汉代古槐附近,再从那里分批迁往其他省份。温华的祖先就是在那时候被强制着从山西迁移到了山东,后来本族族群越来越大,族人越来越多,和当地的人因为土地和水源又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才渐渐四散迁移到了别处。因为当初都是从大槐树下离开的,移民们的后代为了纪念先人被迫从祖先生活之地迁移出去,背井离乡,所以家家都种槐树,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温华听了平羽的讲述之后心绪大乱,夜里躺在床上打着蒲扇暗自思量,目前需要确定的有两点,一是她现在所处的到底是什么时代?历史是怎样的?二是她真的还是在原本的那个空间么?第一点只要找到相应的史书和传记就能明白个七七八八,而第二点就只能指望那棵大槐树了,据说洪洞县的那棵汉代古槐在未被顺治八年的那抽水冲毁之前,树围近四十尺,直径也有十三尺。三尺约为一米,十三尺就是将近四米半,这么大的古槐,一定很好找!如果能找到那颗大槐树,就说明这还是原来的那个空间,可是……大宋变成了大昌又怎么解释呢?……而如果找不到……她苦笑一声,其实找到又怎样?找不到又怎么样呢?反正她也已经到了这里了,再难回去了!

可是……想起从前父母每次提到洪洞大槐树的神情,犹豫了一会儿她便决定以后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看一看那棵古槐,毕竟那里曾令无数离乡之人魂牵梦萦啊,父母看不到了,但是她也许能够看到!

至于为什么急于了解当今的天下大势——只能说她对这个世界了解的太少了!完全没有一个直观的概念!在过去那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时随地都有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不了解天下大势似乎是寸步难行的,而如今待的这个地方,连方圆几十里内的情形她都还搞不清楚呢,对于已经习惯于获知信息的她来说,怎能不恐慌?

而且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晋州处于大昌的北方,离边境并不是很远,温华虽然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乱,却看过不少关于战争的纪录片和史料,也因此她对战争有着一种天然的恐惧。以她目前的状况似乎根本不必纠结于此,然而她虽然历史年表记不清楚,却也知道自古至今常常每隔十几年或几十年便要发生一次大的战争,至于局部区域的中小战役更是不计其数。就像平羽所画的简易地图上所指示的,“北面是草原,那里的人放马牧羊,年年秋天来骚扰咱们大昌的边境,不过自从十多年前素大将军把他们打得一蹶不振之后,就再也没打过什么大硬仗了。”一蹶不振并不是永远的止息,对方早晚缓过来还是要再打的——她可是记得清清楚楚,中国历史上和北方民族斗了几千年,从来就没有将之彻底解决过,即便打了胜仗,获得了胜利,也多是瓦解其实力或将之驱逐到远方,对方花个几年十几年休养生息以后还会再打回来。所以对于这种未知的危险,她一定要离得远远的!

平羽以前在家时三岁就开始认字,五岁习完了蒙学,之后四书五经通读了两遍,正经的学习以外他还偷偷地看了不少的杂书,即便这样,却经不住温华牛皮糖似的再三“请教”,可家里一共就那么大点儿地方,躲也没处躲,他又不敢出门,所以被温华问东问西问得头也要疼了。温华见他瞧见自己就想躲,知道自己把人家给问怕了,有些不好意思,便拿了纸笔请他把他以前看过的书籍的名称列下来,以后去寻书也有所选择。

“都列下来?你要看?”平羽有些吃惊的看着她。

温华把笔墨纸砚摆在他面前摊开,催促道,“对呀,我要看,你先把书名写下来吧。”

他拿起笔来迟疑的写了几个书名,又停下了,看看她,“可这些书不是给女子看的呀?”

温华眨眨眼,托着下巴,“那哪些书是给女子看的?”

他立刻报出了一长串的书名,“《女诫》﹑《女论语》﹑《女则》、《列女传》、《烈女图》……总之不少呢!”

她瞪着他,半天,干巴巴的点点头,“那就也写上吧!一个也不许落下啊!那些有名的书——哪怕你没看过的也要列出来!”

列了满满的一大张纸,平羽终于放下了笔,温华笑眯眯的捧着书单,待上面的墨迹干了,便折了两折夹进了自己的那本《三百千》里,转身拍拍平羽,“多谢啦!”

平羽摸摸被她拍疼的肩膀,“你真的要看完这些?”

温华一笑,“我上哪儿去弄来这么多书?那得多少银子啊!不过有了书单的话就能去试着借书了,”她挤挤眼睛,“学堂里的李先生可是中过举的,家里的书一定不少,回头问问朝益哥能不能借来抄了看。”

“你还抄书?”平羽瞪圆了眼,他见过温华的字,凭良心说,就她那一手字——只能说没写错而已,写的又慢,而且绵软无力,结构松散,字体又大,一张纸别人能漂漂亮亮的写上百十个字,到了她手上能写满三十个字就不错了,她还要抄书?不知道半年能不能抄完一本?

温华被他的表情刺激到了,脸一红,嚷道,“干嘛?你不信吗?”

“我信!我当然信啊!”他无所谓的点点头。

他摆明了说的反话!

“你……”她嘟起嘴来,气呼呼的看着他从桌上的布袋里抽出一摞写了字的纸,那是朝益帮她抄写的《诗三百》,朝益每学一首都会帮她抄写一份,如今已经攒了五十多首了。

他翻看了一会,抬起头来甩了甩那一摞纸,“打个商量?”

她抱着膝盖,瞥了他一眼,“干嘛?”

“我——帮你抄一套《诗三百》,以后你有了书要借给我看,如何?”

她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的把他细瞧了两遍,“你

本章 共2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