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中外英雄传 > 中外英雄传最新目录

第一二六章 战地记者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我解放军开始了捉俘虏的活动,这个大快人心的活动整整继续了一晚,大众日报社特派员沙洪同志跑得更加快速,捉起俘虏来,也同战士一样拼命。不一会,只见他悄悄地跟踪几伪军的后头,当这帮丢了魂似的散兵跑到一个渠道时,就被一起上来的同志们捉住。

沙洪,名王敦和,一九二0年四月十二日生于安徽萧县王大庄一九三六年十月参加革命后至延安抗大学习,一九三八年五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二月至一九四二年冬,随校迁至敌后晋东南抗大一分校工作,期间,他还写过不少革命歌词,其中一九四0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创建十九周年而作的《跟着共产党走》(又名《你是灯塔》,王久鸣作曲),歌颂党的领导,激励人民跟着共产党干革命,当时唱遍全国,至今仍在传唱。

一九四三年以来,沙洪同志先后在山东分局大众日报社和新华社山东总分社任编委、青岛前线记者团团长、大众日报副刊主编、徐州市军管会新闻出版部部长、新徐日报社社长等职。这期间,沙洪同志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我军在战场上的胜利,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人民的本质,引导人民支援前线,战胜敌人。

由沙洪同志作词的歌,有几首是回忆上述在太行、沂蒙的战斗经历的。例如在《难忘的友谊》(久鸣曲)这首歌里,就忆起“那太行山的雄伟,那沂蒙山的秀丽。炮声歌声读书声,青山绿水黄土地”,“好一个新天地,把解放军的同志集合在一起。学习战斗,战斗学习”。

这其中之一,在《沂蒙母亲》(久鸣曲)这首歌中,词作者把沂蒙山称作“我们的母亲”,并说就是这位母亲,“在那战争的年代,是你养育了我们,鼓舞着我们,越过险阻,战胜顽敌,艰苦奋斗,开拓前进!……”

当记者在七日清晨进城,当走到二营营部时,这个二营的政治工作者马上遗同志憾似的对记者说:“可惜昨晚你们在城外捉俘虏了,如果跟部队进城,那才看到很多动人的场面呢!

此时,敌人被宋继柳的武工队和老百姓追的是满街乱跑,一会就被他们捉了许多。另外,满街都是老百姓,红灯笼,生硬的喊着:“欢迎八路军!”

“欢迎救命恩人!”

很多老大爷老大娘亲自送茶水给我们喝,同志们对待亲人热心肠,没有客气的端起来就喝,因为老区人民都是他们的亲人!特别动人的是,当战地记者进城时,突然跑来一位老太大,拦路跪倒,感激的说:“你们可来了!”当时大家也觉得有点难过,这些敌人的占领区的老百姓也真是太解放军的了,他们在感谢同志们把他们从火海中解放了出来。

“真是太可惜的了,我不会写文章,如果说会写的话,一定把这些事全写下来!”一同志着,盯住沙洪正在记录的钢笔,脸上露出期待的目光。

记者万里云听后笑着说:“你讲的就很好呀!笔记下来,就是漂亮的文章。”

接着,沙洪和万里云接着在该营用了一顿刚刚缴获的食品,就到指挥部去探询战果。

这个王排长说:“据不完整的统计:生俘伪第一集团军部秘书长、伪三师卫士旅第十二团团长以下官兵二千一百余名。毙伤伪三百余,缴迫击炮六门,重机枪一挺,轻机枪九十挺,手炮三十门、步枪、马枪一千五百五十余支,短枪三十二支,战马六十匹,汽车五辆,规模颇大之完好兵工厂、云母工厂各一处,解放军亦伤亡排长以下指战员二十余人。”

记者万里云和沙洪当天周游全城,只见到处都遗留着敌伪蹂躏的痕迹,一位士绅模样的长者指着县府旧地对记者说:“这一大片地,过去都是满满的一片房屋,但都被敌伪军拆掉修碉堡了!可是,这帮坏东西说好给一点钱的,到后来一分也没有给,他们真是该死!”

走到南关时,遇到一位老太婆很吃力的提着一小桶水,记者万里云抢上去替她提,并问: “老太太这么大的年纪为什么还自己提水呢?”

“真是太谢谢同志的了!”她惊奇而感激的说,“我的孩子早就出去了,掌柜的又病着,家里没有人,幸亏同志帮忙。”到她家以后,老太太突然诉起苦来,“俺们家姓刘是做小买卖的,已被张逆抢了十一次,伪军突围的前一天,还在西关大抢一顿,什么也没有了。我六十年来没有见过象张步云那样的坏家伙,六十年来也没有见过象八路军这样好的队伍!同志得闲来玩玩啊!”

“一定!”万里云流着眼泪连连答道,“好,好,好……”

第二天清晨,天主教堂响起了安祥的钟声,据房东说,这样的钟声已经好久没有听到了。

解放军缴获的汽车已在街上飞驰,市民们在民主政府和城防司令部的协助下,匆忙的破除巷战工事,遭敌伪抢掠后残存的商店,也在忙着擦洗玻璃窗和柜台,摆出那千方百计隐匿下来的货物,各业的招牌,高高的挂起来了。

另外,两家石印局,日夜替解放军赶印宣传品,小贩们穿梭似的在街上大声叫卖,满城红旗飘扬,到处都贴着鲜艳夺目的标语,人们最关心山东省政府颁布的“军事时期城市管理纲要”及中国共产党的各种政策。许多上了年纪的老百姓,都戴上眼镜细心的读着,一位小商贩边看边笑着说:“共产党的政策就是好,对各界都能照顾到!”

诸城的青年们更愉快的招呼着同伴到前线记者团临时布置的“阅报室,极度缺乏精神食粮的他们:抓到任何一种解放区的书报都喷啧赞美,但当管理图书的同志告诉他这仅仅是解放区出版业中很熊小的一部分时,他们又立刻现出深深的羡慕神情。

第四天,是诸莒边群众自动组织慰问团来劳军的日子。

记者和一大群人去迎接他们,在南街上碰着这支锣鼓喧天的队伍,最前头飘着一面写有“向解放诸城的大军致敬”的横旗,紧跟着的是中国人民领袖*同志的巨幅画像。

这后面就是两行红绿夺目的妇女高跷队,她们和着锣鼓的节拍而扭着秧歌,再后面就是用车子推着二十口猪,十二只羊,还有一连串的担子,挑着大批的鸡蛋和苹果,许多礼物上都贴着红纸条,据说这是当地农民最尊敬的表示。

慰问团走到大街时,老四团已列队欢迎,群众代表李大来对战士们说:“我们带来的东西很不好,可是这是莒诸边千万个老百姓的心呀!”

全体指战员也高呼回答:“感谢老乡们对我们的

本章 共2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