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今生不应有恨 > 今生不应有恨最新目录

第一百二十一回乐莫乐兮挑灯夜话悲莫悲兮岁尽别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人说:“阿姨,你好好哭吧,哭大声些。我哭的时候,爸就让我哭个痛快。”她轻轻地拍着客人的背。

没想到素娘又转而为笑:“我在你们家,再有什么伤心的事也不伤心,特别时遇到了你。”

蓝妹说:“阿姨,睡吧,赶了这么多的路,肯定很累。我给你唱支歌吧!有时我见爸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给她唱支山歌。”小汪便轻轻的唱:

一绣荷包党中央,绣起锦绣中华梦,强国富民顺民心,百姓日子有奔头。

二绣荷包习大大,绣起反腐冲天浪,他今坐镇中南海,河清海晏换人间。

“一共有十绣,爸说,这是民间声音,他喜欢听。”

“你再唱下去。”

“下面的粗言俚语,不唱了吧。”

“只唱三绣。”

蓝妹清了下嗓子,轻声唱:

三修荷包大虎帅,侠骨奇相好神威,尚方宝剑不离身,老虎苍蝇无处藏。

素娘点了下头:“这第二句对纪委书记面相的刻画很到位。这是民间语言。”

汪苏女儿选这民间俚语的山歌来唱,大概最能表达她现时的心情。如果没有如今的政治氛围,他的父亲不可能上电视台,也不可能去杭州领奖,他父亲的民办教师转正也是在不久之前。

来后的第三天晚上,蓝妹去村委会大院排练元旦节目,上面说,春节要搞得热热闹闹。搬迁的村庄,一到过年,情绪不同于一般村庄,有一股浓浓的挥之不去的集体思乡情绪。如果搬迁后的后遗症多的话,这种思乡情绪很压抑人。

这里经常停电,是个很让人头疼的事。

汪苏点起一盏植物小油灯,把室内的煤炭取暖炉烧得旺旺的。汪苏便同素娘围着取暖炉夜话。

话从小油灯说起。这盏灯还是当年他受处分后回原籍,有过一阵曾经同村上一位补锅师傅外出补锅的生活,油灯是在一处没有通电的小镇上买的,晚上师徒就用这盏油灯。只要灌上半盏豆油或菜油或棉籽油,就能照明大半夜。这盏油灯汪苏始终没有丢弃,大搬迁时也没有当废物丢掉。因为农村时常停电,有时这盏油灯还能使用。主要的是这油灯已经是他精神中的一位默默无声的酗伴。

这盏油灯想不到还进入着名画家丰子恺的日记中,他的《教师日记》,记载他抗战逃难到广西农村的一段生活,1940年一月二十二日的日记中,有这盏小油灯的记载,丰子恺很喜欢这油灯的造型,买了几个,还分赠友人。汪苏看到这则日记的时候,见书页上还有子恺先生用画笔记下的的油灯图,不由得一笑,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丰子恺的《教师日记》可是值得一读,他不愿生活在日寇占领区,一家七八口流落到广西桂林郊区,生活颇为艰难,就是大便也在野外,但他依然乐观生活,觉得大便在旷野的松林中,别有一番意味。他一边教书一边用画笔宣传抗日。比之周作人,这两个浙江人,有天壤之别。周作人不愿放弃舒适的北平城内生活,借口家眷多,不便迁徙到后方,甘愿在日寇占领区低头混日子,而且当上了伪官,沦为千古骂名的汉奸。不管现在一些文人怎样吹捧周作人在文化上的所谓建树,责怪人们不够宽容,也难改变周作人的“作人”上的糟糕。

人的高下,就在作人上。

汪苏同素娘说起这油灯的事,顺便发挥了一通做人的不同。

素娘望着植物油灯的叙苗,安静的倾听汪苏的谈论。尽管有的她不感兴趣,比如周作人,他是个大汉奸,只是当汉奸之前在文坛上有些影响而已。她对周作人没兴趣,但素娘还是认真的听,因为对方是她的恩师,是位老人。她跋涉来这里,不就是来看看他,听听他说话。何况一代人有一人的语言内容。

什么时候,能安静的倾听一位老人说话,不管老人说什么,说多长时间,这才是尊老,这才是一种品位。

“我还记得你当年给我辅导书法,说起颜真卿的字,为何写的庄重肃穆,你说这同颜真卿的忠义人格有关。从那时起,我就喜欢颜真卿的字。”

“早不写了吧?”

“没有放弃,有空还临颜字。”

“能一直坚持下来,难得!”

“因为有你!”

素娘这一句话,把汪苏给噎住了。

“我这次来,带来了我妈的一本日记。或者说,就是为把这本日记交给你,来你这里也值得。我怕寄给你在邮路上丢失。”素娘从她的提包内取出一本淡红色的巴掌大般的日记,颜色已经暗淡。岁月把什么都弄得暗淡不堪。

“自从你出事后,我妈一直寝食不安,她很自责,很为你的生活担忧,这些都记在妈的日记上。妈有个始终锁上的小皮箱,自尽前她把小皮箱的钥匙交个了我。我当时没有去想妈为什么要把钥匙交给我,至今还很懊恼。这日记本就在小皮箱内。当时,说不上出于什么心情,我不敢看母亲的日记。后来,我爸病重,口述他的人生,他的忏悔,这时候我才翻看了母亲的这个日记本。我觉得,这个本子应该交给你,因为这上面有我母亲牵挂你的一颗心。”

这时蓝妹回来了,他要汪苏快去睡,他知道老爸没有熬夜的习惯。

年关将近的前三天,汪苏同女儿吃完早饭去十里外的镇上赶集,赶集来回的路上,见一路上不少老中青伴侣熙熙攘攘来去。女儿说:“爸,妈走之前,可是希望你再找个伴。”

“你是说让小姨过来?”

“小姨配不上你,她的脾气太暴,爱玩,很不顾家,要不她丈夫不会同她分手。”

“可是村上的张嫂?”张嫂的丈夫前两年在外打工时,得矽肺病事死了,老板没有一点赔偿。她同村主任是亲戚,村主任见她家困难,就想让她跟汪苏老头。

“张嫂很善良,身体可以,搞家务没问题。但是张嫂没一点文化,卫生习惯也不行,老爸你又是特爱卫生的,张嫂不太合适。”

汪苏沉默。

“爸,你看,来我们家的阿姨怎么样?”

“别跟你老爸开玩笑!”

“我看可以,阿姨有文化,还特能理解人,加上你们俩实际上早有缘分,因为她,你饱受半生冤屈,也因为是她,为你洗雪大半辈子的沉冤。”

“怎么能说是因为阿姨使我受冤呢?这事同她无关。”

本章 共4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