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汉祚高门 > 汉祚高门最新目录

终章 余音绕梁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比他们这些人都要年少许多,竟然能在与临水公这种圣手手谈中不落下风且还隐隐占上,实在惊人!

“至于这个少年,诸位或有耳闻或是不知,他就是我们监中翘楚,有天中二玄之称的张玄之!”

听到车胤的解释,荆州举人们或是恍然惊呼,或是仍然懵懂,但也自然有人向他们解释。

天中二玄便是近年来于天中学府声名鹊起的两个少年俊彦,其中一个乃是出身国朝名门、同时也是吴王妻弟的谢玄。

至于张玄之,论及出身、背景或是不及谢玄尊贵,但才名却并不稍逊几分。其人同样出身扬州名门张氏,外祖父顾和更是一度官居大尹。

最初令其声名骤大,还是顾和早年喜爱这个聪慧外孙,甚至想要将自身官爵所得珍贵的两个荫生名额其中一个赐予张玄之这个外孙,但张玄之却拒绝凭荫入监,而是参加监试并以榜首入读馨士馆。

这件事在当时天中颇为轰动,所造成影响便是足足两年内,监中无一荫生入读,少年们在张玄之光辉之下实在耻于循就家门荫泽。

望着台上虽万众瞩目但仍气定神闲的张玄之,车胤忍不住叹息一声,转向其他伸长脖子去欣赏扬州俊彦风采的同乡举人们说道:“张玄之也将参加今年科考,不久我等或就能有幸与之并在考场了。”

听到这话,举人们不乏哀呼,不入天中,不知人才博盛,想到要与这种人物同场考试,就算是公平竞技,心里也实在提不起什么必胜信念。

如是两日之后,科考正式开始,荆州举人们也收拾心情,互相打气,直往设在洛阳城内台城右侧的贡院而去。

天下五十余州,每州举人数量或是不等,但今次国朝科考应者众多,甚至就连地处偏远的交州都有十数名举人上洛应考。

而作为科考第一场的大业礼,参与应考的举人们便达到八百余人。这还是因为许多对于才学自负的举人们认为大业礼科考太简单,不足反应他们真实才学而拒绝参加。但如此一来,也给其他外州学子提供了机会。

在经过十多天的恶补与在天中游览两天之后,万新认识到自己与那些真正天之骄子的学识差距,早已经没有了什么州试举人的轻狂,决定以量取胜,自然不会错过这一场科考。

至于其他荆州举人,大抵也是此类心思,因此悉数到场,无论中或不中,提前体验一下氛围也是好的。但是像他们的老乡车胤,便不参加此类科试,而是全力备战排在后面、更加考校才学禀赋的科试。

作为国朝第一场常科科考,特别又是考的大业礼,朝廷对此也是颇为重视。许多章制都将因此定例,所以也是派出了一位礼部侍郎巡场坐镇。

那位绯袍大员端坐贡院门前,目光平视一众排队入内的学子。

学子们在忐忑之余,也不乏好奇的打量着这位朝廷大员,而最感印象深刻便是这位四开一面也在考虑之中,外州举人机会还在于后。

当大业礼榜文公布的时候,第二场三史科也已经开考。学子们即便不中,也没有心情再作悲喜,直接便投入到新的考场中。

之后几场科考,桓冲便无需再出面坐镇,自有其他部寺职官出面。但他也并未放弃对那个万新的关注,一直等到第七场国史科,终于在榜文中看到万新的名字,便也忍不住松了一口气,又不免有些自豪。

本次科考高潮发生在五月初的秀才科,到了这时候,此前诸科早已经悉数考完且有了一个结果。而秀才科又是此届公认难度最高,同时榜额最少的一科,多有时流少贤早就意指此科,而其他时流举人无论中或不中,也都愿意下场一搏这最后机会。

难度高自然也就有优待,不同于其他名目科考所取贡士仍然前途未定,此次秀才科所取三人早有定职,那就是任为吴王友。吴王沈雒早加冠礼,且早在年初,圣人已经诏告台内将在今秋正式册封吴王为太子而入主东宫。换言之此次秀才科,便是为储君挑选匡扶良臣。

秀才科考这一天,整个贡院内外警戒陡增数倍,当然应试者也是蜂拥云集,诸州州试举人一千一百余人,再加上国子监免试监生也有九百余人应试,还未开场,呈送礼部应考告身便达诸科最高的两千余人。

要在两千余名本就世道少进翘楚的应试者中脱颖而出,抢得那三个珍贵名额,难度之高可想而知,但这并无阻考生热情。

当考生悉入贡院,考题放达案上之后,考卷展开,垂首阅题,整个贡院中齐刷刷响起倒抽凉气之声,诸多考生只在心中感慨秀才科果然不负国士科之称,单单题卷便已经令人望而生畏。

这其中经义、算经难度已经远超此前诸科,而更加要命的是连策五问,所涉考题务实且广泛,治民、布政、略边、经济、百业等等诸多,俱求言之有物、能切时弊,是对人才力全方位的考验!

各人答题情况如何,不得而知,但很明显能够看得出,入场时一个个气势高昂,离场时还能保持恬淡姿态的却是少之又少。

对于今次科考重中之重的秀才科,朝廷也是非常重视,据说除了三司共审之外,甚至就连三高官官并皇帝陛下都作复审、再审。当然禁苑详密如何,野中不得而知,但秀才科考完之后,一直过了整整十天,榜单才公之于众。

最终秀才科得中三人,分别为东莞公郗愔之子兖州郗超,扬州张玄之,凉州郭瑀。这三人无论此前时誉轻重如何,但在此日之后,必将名动士林!

秀才科考张榜完毕之后,便意味着今次科考正式考一段落。诸科得中贡士将会经过三天的调整期,之后便会参加于禁中明德殿举行、由当今皇帝陛下亲自主持的殿试。

今次科举,共开十三常科,凡应试考生合共两千三百二十一人,最终各科榜中贡士六百零三人,榜中比例已经超过四比一,且是国朝创立至今最大规模一次抡才纳新。

本着榜中不黜的原则,即便在之后的殿试中没有更进一步、取得进士及第的荣耀,诸贡士也可入读崇文馆,并在之后通过台省各部寺选考而陆续加入到大梁统治秩序中来。至于殿试进士及第,则直入弘文馆八品待诏,察补入仕,展开辉煌前程。

其实对于这一次的科考,朝野之间不乏微词,主要集中在冗科繁余、宠溢过甚方面。但在当今圣人乾纲独断之下,纵有些许微词,也都无阻大事进行。

本章 共3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