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前者,我近期花了一千五百万美元,收购了30%的股权,并且跟他们签订了独占研发合同。
这家公司1982年刚成立的时候,就开发了电子制图软体,。不过那时候电脑的性能都跟不上,这种高精尖的制图软体只能在ibm的小型机工作站上工作。
一直到84/85年的时候,随着pc性能开始变强,,选择了跟当时刚刚成立的ibm/微软开放式作业系统联盟合作,开发了pc版,,当然,因为ms-dos只支援英特尔80x86架构的cpu,所以autocad当时的版本,也都是针对或者386的指令集来优化的。
不过,我觉得,经过这三年的cpu和其他硬体技术进步,基于md-dos的cad软体已经遇到瓶颈了。如果autodesk公司肯开发后续由我们王安平台独占的优化版本,将可以实现质的飞越——我希望将来我们的电脑,能让设计师们用滑鼠或者轨迹球、触摸板画图,而不是跟现在的dos版一样只能打命令行。”
顾骜说的这个区别,80后90后乃至更年轻的用户或许无法理解。因为后世用cad的人都习惯了键鼠结合。
不过在历史上,整个80年代中后期,到windows出现之前两三年,autocad其实都是基于纯键盘敲命令行来画图的,而且最麻烦的是,界面反馈不太直观,缩放也很繁琐(滑鼠时代都习惯了直接滑鼠滚轮缩放映像大小了。但是dos时代每一次缩放都要单独打命令行,还要设定缩放中心点坐标)
可以想象一下,dos的机器大多数时候都是连滑鼠都不需要的,也不需要图形界面,那玩意儿作图能效果好么?
顾骜想做的,不是一个彻底从无到有的cad,但至少是一个能够捕获全世界所有颜控用户,包括哪些美学领域工作的设计师的好感的作品。
他要做到图形界面的即时反馈、滑鼠辅助制图的操控感。
这在1988年,你指望靠dos系统的电脑要实现,这是绝无可能的,至少再拖个三四年,等一个换代。
因为dos系统的弱点就跟后世安卓机一样,对硬体性能肯定是有浪费的,而且你一旦做了开放式作业系统,你就要为投奔你这个系统的硬体低端机留出冗余。
而顾骜的封闭式系统,是全面针对性优化的,这就好比同样cpu的苹果,性能应该比安卓强一些。
当然,王安电脑原先是没有丰富的图形界面使用传统的,所以顾骜这一波的转型设计,多少也是借鉴了一点隔壁乔布斯的风格。
反正风格本来就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除了autodesk公司制作的cad之外,另一家micromedia比较小,所以我直接花了几千万全资收购了,只给创业者团队留了一些分红股。
这家micromedia是做偏美工的图形处理的,目前算是细分领域的行业第二,跟投靠了苹果联盟的adobe公司是竞争对手。
我对它的期望,是可以发挥在动画和影视特效处理方面、还有原创作图方面的优势,并且追赶上adobe在修饰作图方面的前期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