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最新目录

第九十九章 一切照旧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厌恶,认为这人不可理喻,满脑子圣战思想。为此,他动用了在奥斯曼帝国的不少资源,消耗了大量人情,与名门科普鲁卢家族合作,打算把这个人搞下去,恢复帝国的正常秩序。

彼时已经开始明显衰落迹象的科普鲁卢家族推出的候选人是阿姆卡·扎德·侯赛因·科普鲁卢帕夏。此君1655年出生,是科普鲁卢家族这一代剩余成员中的佼佼者。年轻时在匈牙利与奥地利人厮杀过,至今家里还保留着德意志某位倒霉贵族的家徽和旗帜,后来所在部队被欧根亲王的奥军击溃,指挥官被处死,身居中层的侯赛因也遭到牵连,被解职后回到保加利亚担任地方官员,开始走政务路线。

东岸人与科普鲁卢家族的合力一开始起到了奇效,逼迫大教长费祖拉赫·艾芬迪放弃了大维齐的职务,侯赛因得以走马上任,成为帝国宰相。随后,侯赛因大维齐便开始整顿被艾芬迪搞得一团糟的军队和地方——艾芬迪在任期间只管打仗,对下面人各种让利和许诺,不管合理不合理,同时为了筹集军费对地方上的经济破坏也很大,东岸顾问火冒三丈,纷纷辞职不干。

侯赛因秉政后,第一步就降低了包括烟草、咖啡、肥皂等数百种商品的消费税。战争期间,这些商品税收涨了两倍,老百姓苦不堪言,已经到了不得不废除的时候了。随后,他又与东岸人合作,在哈吉铸币局提供的新一笔四百万第纳尔贷款的帮助下,稳定了国内千疮百孔的金融局势。

侯赛因大维齐还减免了战争期间人民拖欠的苛捐杂税,使得农民敢于重返土地,商人敢于重返市场,整个国家的经济开始慢慢恢复,与艾芬迪主持大局时那种涸泽而渔的方式完全不一样,许多人都交口称赞。

经济方面的改革固然困难重重,但只要有决心,有能力,说实话还是可以进行下去的。但针对军队的改革可就不同了,这里是改革的深水区、死亡区,一着不慎就有可能出大事!但科普鲁卢家族的人比较够胆,历史上多次改革军事系统,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但依然我行我素地进行下去,这次侯赛因也不例外。

此君首先拿着名的加尼沙里军团开刀!他核查各部的工资名册,遣散了不能履行战斗职责的人,然后从贫穷的安纳托利亚高原招募了大批能吃苦耐劳的农民取代这些人。此外,原先征召工匠到部队临时服役的制度也取消了,因为这其中存在大量的舞弊行为,很多所谓的工匠基本啥也不会。

通过这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上次战争中曾一度膨胀到七万人的加尼沙里军团总人数飞速下降,目前已不足三万四千人,且还是在包含了不少东部贫苦农民新兵的情况下。但战斗力却不减反增,因为原来的七万人里,据说真正能战斗厮杀的不过就一万多,其他都是摇旗呐喊凑数的。

斯帕西骑兵也得到了整顿,大量不合格人员被剔除,吃空饷的军官被处死或流放。侯赛因请求苏丹免除了斯帕西骑兵的许多税收,让他们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招募家臣和侍从。招募来的家臣和侍从集中起来,交由桑贾克贝伊训练,训练期间费用由政府支付。侯赛因还特别要求,斯帕西骑兵的各级军官不得因为寻贿无果而开除属下,这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是非常普遍的行为,屡次遭整顿,但过后总是又死灰复燃。

侯赛因帕夏还改革了海军。这是个比较现代化的兵种,与东岸人的联系非常紧密,大量军官都有过东岸留学经历,总体而言比暮气沉沉的陆军要强太多了。但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侯赛因以克里米亚半岛的卡法城(含城外的卡法铁矿)为抵押,从东岸的新大陆友好互助银行贷款两百五十万第纳尔,定制了大量适合地中海实际海况的风帆战舰,以取代那些越来越不合时宜的以桨为动力的战船。

海军舰队被分成若干个支队,每个支队由一个贝伊管理,他负责指挥每一艘船只,确保每个人都能领到军饷并接受训练,每艘船有充足的军火和物资供应,一举解决了几十年来困扰海军的几个难题。

在东岸人的强烈建议下,侯赛因决定在海军总司令和舰长之间设立总参谋部,总司令的三个主要助手海军少将、海军中将和参谋长都进入了这个机构。在他们之下,海军事务由多层级的指挥系统来安排,买卖官职的行为被严厉禁止,所有空缺的职位都必须凭能力和经验从低职衔人员中选拔,以前那种从其他系统空降一个外行人过来担任高级军官的行为再也不被允许了。海军是专业兵种,不能乱来!

最后,侯赛因大维齐还改革了宫廷的文书们。对于无能、愚蠢的文书(他们的出身往往很好),政府支付他们一半俸禄,让他们退休回家养老,年轻的经过严格训练的文书被增补进来。他要求这些文书,以后每一份政府文件或法令,都要签署日期(这是奥斯曼史上第一次),并保存起来,以改变以往政府那种散漫、拖拉的办事效率。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侯赛因大维齐的改革力度还是比较大的,东岸顾问也比较欣赏(获得了大量利益,当然欣赏了……),但盛德鸿担任过驻伊斯坦布尔大使,对此其实是持保留意见的,认为这可能会引起旧势力的极大反弹,最终导致改革失败,人亡政息——科普鲁卢家族前辈们的改革,如今还剩下的有多少?

但侯赛因大维齐却信心满满,他认为国内的商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支持他的,领到了足额军饷和退休金的官兵们也支持自己,那么就没什么可怕的。但他却忘了,被触动了利益的守旧阶层、腐败军官及贵族官员们却反对他。最重要的,艾芬迪大教长甚至苏丹陛下也反对他。要知道,苏丹之所以允许他改革,只是在强敌面前挽救帝国的需要,外加一点东岸人施加的压力。一旦危机过去,改革就会被破坏!

1701年,在苏丹的默许下,费祖拉赫·艾芬迪跳了出来,插手政府各项事务。他不论对错,只要侯赛因支持的,他就反对,侯赛因反对的,他就支持。与此同时,军队中的反对派也在艾芬迪的怂恿之下冒了出来,他们阳奉阴违,拖拖拉拉,极大影响了改革的效率,很多地方甚至开起了倒车。

1701年7月,在经历了心力交瘁的几个月的生活后,侯赛因大维齐最终病倒了,苏丹顺势解除了他的职务(可见之前同意改革并非出自真心)。东岸人强烈抗议,并且暂停了对奥斯曼帝国的贷款发放,但苏丹不为所动,继续任命费祖拉赫·艾芬迪为大维齐,费苏拉赫(Fethullah)

本章 共3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