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灰色 > 灰色最新目录

烂事(4)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了。只不过古人的提水方式与现代的井灌方式不一样,无法与现代的井灌相比。而故事里的井灌也是很原始,这个水井的辘轳要比一般水井的辘轳大得多,并且其井绳并不是固定在辘轳的一头,而是穿过辘轳中心的一个孔,然后分别向两边缠绕,两个井绳头都挂着一个水桶,这边上去那边就下去,反复往复,形成每转一个方向都有水桶提水上来。这样的设置使人的进出更方便和便捷,不能不说石头是真的动了脑筋。

李久在检查石头挖掘的这些地道,最后从一个井灌口爬了出来,他很满意石头的设计,同时,也看到了那些开始发黄的麦子,今年的雨水不错,来的时辰也合适,所以,今年的麦子收成应该错不了。

看着看着,李久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他定在那里纹丝不动,跟着的嘎子还以为老大又“魔障”了,据老兵们说,只要连长“魔障”了,那就是想大事,跟着后面十有八九就会有行动了。此时的嘎子不仅不敢上去打扰李久,还自觉的站在附近,示意其他人也不要轻易出声。

“鬼子夏收扫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抢粮,这粮食还没有收获下来,鬼子当然不会出来扫荡了,看来,真正要与鬼子周旋的时间必然是夏收时节或者以后……”

想明白了这一点,他立即回到了大队部,找来了高伟平,把自己的分析讲了出来,同时暗示高伟平去向苏方通报,毕竟最后的应对策略不单单是军事上的事情,还要包括很多方面,甚至需要各个部门各个部队统一协调行动,李久作为军事干部能想明白鬼子不动的原因就算是尽力了,该怎么解决那得上面的大拿去拿主意,而且牵涉的面可是不小,整个山区和平原都包括在内,政策还不一样。

苏方在政治敏感性上还真不是盖的,毕竟也是个老革命,高伟平跟他一说,他立即就明白了个中的厉害,连夜起草了报告,加上自己的应对方案,贴上了“三根鸡毛”让通信员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给分区送去。

分区的首长也在寻思着鬼子不动的原因,鬼子针对夏收的扫荡是有区别和区分的,在往年,此时的鬼子已经开始对根据地进行扫荡,他们就是要把即将收获的粮食一把火烧掉,让根据地的军民没有粮食吃。针对这一点,根据地早就做好了防御,积累出来的经验教训让根据地是严阵以待。

巧合的是,根据地的夏收要比平原上的晚上半个月,因为山区的温度偏低,在种植的时候就要比平原上的时间完,这也就造成了每次鬼子进山清剿与在平原上征粮几乎是同时进行的,造成了根据地把重点放在对付鬼子的清剿,让鬼子在平原上可以轻松的征粮,去年,虽然独立团做了一些努力,可毕竟还是给鬼子征去了十几万斤白面,虽然做了手脚,可毕竟还是让鬼子“占了便宜”。对此,批评的最厉害的就是苏方,他甚至认为去年的做法就是“向敌人妥协”。

分区接到了璋德县委的分析报告之后,立即引起了首长的重视,马上找到其他相关首长进行研究,随即,分区的各项工作会议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召开,各种指令是一个接一个的下达……

苏方得意极了,不得意都不行,这次璋德县委可是摘了头彩,是最先考证出鬼子不进不退原因的单位,也是最先展开相应工作的单位,并且是获得了分区领导口头表彰和鼓励的单位。现在苏方走路都是一溜小跑,显得轻松和年轻。他压根就忘记了这个发现最早是李久找到的,是李久分析出来的,可偏偏在报告上连李久一个字都没有提。高伟平得知后很是不满,他怀疑苏方的人品是不是太差了!

李久不在乎这些,相反的更加沉静了,好像又在琢磨着啥事情,每当这个时候,他坐在北方的土炕上就像老僧入定,就连准备回安县的钱屸过来看他,都没敢去打搅,仅仅是在窗户那里看了一会,随即带着自己的人返回了安县。

彭淦鑫终于搞清楚了袁文祺这伙人的遭遇,听完后他还“落井下石”般的哈哈大笑,随即就让那些缓过劲来的饿鬼们跟着他进城了。

袁文祺对这个彭淦鑫心里是恨极了,李久托他带的的话他一个字都没有说,说了干嘛?让这个缺德带冒烟的家伙提高警惕?不仅不告诉他,还要牦他让他去招惹八路,让八路去对付他,等到这个家伙最后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彭淦鑫跟**打了那么多年交道,焉能不知道个中厉害?他找来的袁文祺这伙人就是让他们过来当替死鬼的,至于花长海玩的那套把戏,他更是清楚的很,只不过他现在没功夫,也没有能力去找花长海的茬,两个队伍又互不相属,要想报复?谈何容易!在这一点上,彭淦鑫看得明白也想的明白,反正,憋屈的又不是他彭淦鑫,活该天津来的那些混混倒霉。他现在最急着的就是赶紧把侦缉队恢复,细川那里几乎是一天三催,几乎要把彭淦鑫逼得上吊了。

细川是吃够了独立团的亏,加上今年他的兵力和装备的恢复一直没有到位,因此,他做出的夏收清剿计划其实就是个征粮计划,仅仅是准备在控制的几个乡镇进行一次武力游行,压根就没打算进山。对于这样的计划,军部自然不满意,可军部也把细川没有办法,细川很明确的表示了态度,要进山可以,请派部队来。

柳下旅团艰难的在安县又呆了20天,许多补给物资还是用火车送过来的,眼看着平原上的麦子已经开始收割了,柳下就急不可耐的向军部建议“清剿”。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