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目录

第四百七十五章 身体的基础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生“眼神通”现象。如果没有明师指导,非常危险,马上会误入魔道。

上根利器的人,若有若无,不即不离地在色尘境中,也有豁然开悟的,这并不是一般常情所能推测的,如释迦看见天上明星而悟道。此外,也有忽的看见一物,就洞见本性的例子。

在禅宗古德中,灵云禅师就是见桃花而悟道的,是非常奇特的例子,他在悟道后的偈子说:“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技,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后来也有人追随他的旧路,也有偈子道:“灵云一见不再见,红白枝枝不着花,叵耐钓鱼船上客,却未平地[手鹿]鱼虾。”如果真能做到这一步,自然不会受那些小方法所限制了。

明成师专门说到耳声法门,这与观音菩萨的法门有莫大的关系。主要包括内外两种。内耳声法门。这个方法是在自己体内自作声音,如念佛、念咒、念经等等。念的方法又分为三种,即大声念、微声念(经称金刚念),及心声念(经称瑜伽念)。在念的时候,用耳根返闻念的声音。就是说一边念一边自己向内听这个声音。最初听到的是声声念念,是许多接连断续的念佛或念咒的声音,渐渐地收摄缩小,而达到专心一念一声,最后终归使心念静止。

另外,外耳声法门这个方法是以外面的声音为对象,任何声音都可以。但最好是流水声、瀑布声、风吹铃铎声、梵唱声等。用听外界声音的方法,最容易得定。在《楞严经》中,二十五位菩萨的圆通法门,以观音的法门最好,观音法门就是以音声法门入道的。故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当最初心意能够专一在声音的时候,能够不昏沉,不散乱,就是说能够轻松自然地保持这种专一的境界,就是得到了“定”,再经常地这样修习下去,有一天忽然入于寂境,一切的声音都听不到了,这是静极的境象,定相出现了,佛经上称这个静象当“静结”。

在“静结”出现时,不要贪着这个境界,并且应该了解,动是现象,“静结”也是静的现象,要超出动静二相,不住不离于动相和静相。而且要证知了中道,了然不生的中道,这时,就由定而进入“观慧”的领域了。

慧观闻性,不是属于动静的,与动静无关,那是不间断也不连续的,体自无生,是无生无灭的本体。不过,这仍然属于渐修的阶梯范围。祥宗的古德们,很多人并不经过这些渐次的阶梯,而一句话就成功了,在听到声音的那一刹那间,言下顿悟,得到了解脱,所以,禅门入道的人,都认为观世音的闻声法门了不起。

例如在百丈禅师的门下,有一个僧人听到钟声而开悟,百丈当时就说:“俊哉,此乃观音入道之门也。”其他还有香严击打竹子而见性,圆悟勤听见鸡飞的声音而悟道,再有圆悟所说的“薰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又如提到唐人的艳诗:“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等,这些都是属于言下证入,真是伟大,美不胜收。

修习耳根圆通的人很多,但是,至死不能了解“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人更是不少。

离开了外境的音声,与外境音声毫不相干,自然能寂然入定,但是这个定相仍然是静境,是动静二相中的静相而已。自己的心身本来就是在动静二相之中。这一点如果不能认识清楚,而把得定的静相当作了本体自性,那就是外道的见解。相反地,如果能超过这个阶段,就可以算是入门了。

当他讲解完这个观音法门时,问过我,以前学过什么方法。我老实告诉他,原来跟刘大哥学过呼吸法门。明成师马上说到:这个法门,也可以叫鼻息法门。在道家,还有一种胎息法,与之相类似,想不想听?

对这个法门我练习了至少一年多了,虽然没有什么成就,但体验倒是不少的,现在专业人士要讲,我突然有了兴奋的感觉。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