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目录

第五百四十三章 道密两旁证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后就是修,要修到量,否则面对一点点对境,菩提心就瞬间从心相续中消失了。

想要完整的修习菩提心,需要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起修,连外道都知道要修四无量心啊。入到初禅以上境界的人都要有修习四无量心的基础。所谓没有相应的善心,就入不了相应的禅定。修初禅的条件,要有超越欲界的善念,不起欲界烦恼,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入初禅。

先说降服烦恼。如果心相续充满了烦恼,一些琐事、小事都会扰动你的心念,即使你的心偶尔可以住在一个境界上不动,但是如果没有长期的稳定深入,是很难保任这种状态的。降服烦恼,首先可以选择忏悔法门。忏悔会使罪业清静,心相续不起恶念,得到上师三宝之加持,对修禅定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其次是培养善念。不要以为初禅只是心住在一个境界上就可以了,不是那么简单的。四无量心没有修到量,你就进入不到那个境界。现在很多的修行人,上来就打坐,或者黄布一盖、手印一结,好像你就是本尊一样。心中并不知道这些修习禅定的方便,不按这个次第去修。就算是躲起来修,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即使没有外缘侵扰,过去的业障都会翻出来,心里面就会生起贪、嗔、痴等烦恼。只要这些烦恼现行,心相续就入不了定。

没有菩提心,往生净土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基础。四无量心修习的次第是先修舍无量心。所谓舍无量心,即是舍弃一切冤亲之差别相,而平等对待。平等心不修,看不同的人,就生起不同的念,分别念特别重。“这是我的父母,那是他的父母,这是我的孩子,那是他的孩子,这是我的朋友,那是他的朋友,这是我的师父,那是他的师父”,把心都浪费在这种分别上了。舍无量心修好之后,再接着修慈、悲、喜无量心,最终就能生起珍贵的菩提心。

现在的人倒好,善念也很少,基本的慈悲心都很微弱。直接上来就是往生西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要去西方”。好像西方是你家开的饭店一样,想去就去。你就是去饭店兜里也得有Money啊。也不是说你想去就能去啊。就像一首歌里唱的:“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

还有一些人也是一上来就直接念咒,不发慈悲心。不发慈悲心有什么好咒的呢?难道是咒自己和别人不好过吗?

根机稍微好一点的人可能会直接修空性智慧,修空性智慧至少可以降服一些烦恼、息灭心相续的贪、嗔、痴,但是慈悲心还是要修的。虽然把草给拔掉了,庄稼还是要种的。所以,我们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老是稀求入这个定那个定,老妄想着要去极乐世界。真想去,送你一句话,先好好修慈悲心吧。

等了他一会,大概一分钟过后,再没听到他讲话,我才敢问到:“讲完了吗?”

“对啊,讲完了,我所能够记起的,就这些。”

“但是,这只是说了四无量心,说得有点多。而今天和尚讲的,是善行,外延有所不同,旁证,也得讲概念与逻辑的统一吧?”

刚问完,我就后悔了,跟哲学教授纠逻辑错误,不是找死?

“你没听说南先生那个故事吗?他当年跟他师父一起朝峨嵋山,碰到乞丐的故事?”

这个我当然熟悉,书上写得很清楚。大约上世纪四十年代时,南先生在四川拜盐亭老人为师,他们一起去峨嵋朝圣。路上遇到许多乞丐。他师父说:“这些乞丐,你不要觉得自己好,人家可怜。或许,人家就是观音菩萨,专门在这里来度你的。”

南先生后来想,这些人如果是菩萨,那就是为了培养我的慈悲心,让我施舍,让我善行,是为了我修行而来的啊。

我明白了万师兄的意思:“你是说,慈悲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善心,但培养善心的,是善行。”

“对了,按我的理解,慈悲是靠善行来培养的。当一个人拥有慈悲心时,同时就有了无我的智慧根基,大概就具备了证果的条件吧?”

理是这个理,行确很难行。我望着溪水边那些提水回屋的人们,没有一个,用水前念过往生咒。溪水中大量微生物,也是六道众生,该如何善待它们呢?

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这是唐僧的作派,我少年时,甚至还有点讨厌他。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