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目录

第五百七十四章 最后的操作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悟和觉受暂时有相同之处,但最大的差异,在于觉受时出离心、信心和菩提心没有证悟时圆满。

在座很多弟子都有相似觉受,见解也非常好。无论从断除逆缘还是从顺缘二清净之地,都能讲得非常好,但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并不圆满,这就说明你的见解只是觉受,而非证悟。

我们修行时,不要仅凭当时的感觉以及口中的描述来树立见解。我和很多人开玩笑地说,和尚会讲经并不稀奇,因为这是我们的专业。就像我们听到农民会种庄稼,决定不会去赞叹他,因为农民种庄稼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农民会讲经就稀奇了。

所以,作为修行人,我们口中能说出一些佛教道理并不稀奇,能将这些教理纳入心相续之中,成为自己的见解,才是真的了不起。如果见解只是停留在口中,即便你能说得头头是道,与阎王爷辩论,一切本来皆空,恐怕阎王爷也不会买账,可能还会直接给你一耳光。这对解脱可没有一点点利益。

我们现前讲解的是完全证悟,这种证悟不仅仅是自己认为的明空不二之见解,而是要如实呈现多方面功德。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上师昌根阿瑞,印证证悟见解时主要以不变密意相梦境作为衡量标准——上品达到梦光明,中品认识梦、转变梦,下品呈现各式善梦。

如果达到证悟,起码可以认识一切梦境并转变一切梦境,甚至达到梦光明之境界。即便不能长期具有,必须短时间内具有。昌根阿瑞仁波切曾经说过,如果在梦境上没有达到以上标准,只能将此“证悟”见解搁置一旁,而印证为觉受,因为与证悟相应的功德并未呈现。

但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有时会站在不同的根机当中传讲——个别人见解虽然很好,可梦境中的功德呈现得并不理想。要记住,这些都是针对特例而言,但这样的个例太少了,自己不要妄下结论。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依靠不变密意相梦境作为衡量标准。

想知道自己平常修行见解如何,就观察一下自己晚上睡觉做梦时,状态如何。见解分为了知、觉受和证悟,也就是禅宗所讲解的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

如果完全被梦境所缚,达不到丝毫自在,你可不能自诩为证悟者,因为其中的区别太大了。有些人会说,自己晚上没有梦,见解如何?没有梦更糟,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在做梦。有梦的人醒来时知道曾经做过梦,但连梦境都没有,那有多糟糕啊!

要记住,我们所谓的自在并不在于有梦或无梦,而是梦中能认识到一切皆为虚幻。若能如是认识,说明在梦中你的正念也在,并且可以改变一切梦境,甚至随心所欲地去往任何刹土。

要记住,刹土不在遥远的地方,而在清净心之中,一旦内心清净,刹土就会随心而显现,自然可以即生成就。

此时,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算是看完了。我得回忆一下,免得搞忘了。毕竟,这种操作指南,对自己最后时刻,是有用的,如果上师没有故意骗人的话。

如此复杂的临终过程,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上师哪里能够得到这些知识呢?或许,他们已经可以自由出入生死之境,早就窥探过那最后的境界?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这里面,上师所说梦境与死亡意识之境,在佛教中,都是中阴生的一种表现形式。听说,其名的宗喀巴大师,也是在中阴生里得到圆满的呢。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