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封西李为皇贵妃。
但是西李躲在帷幕后偷听,不干,把朱由校从帷幕后推出来,说要封皇后,大臣愕然,皇帝不应。
礼部侍郎孙如游上奏说:“太后、元妃等人的谥号还没有尊上,把这些事情解决后再封皇贵妃不晚。”巧妙地将西李封皇后一事拖延下来。
不料明光宗在位仅仅一个月就在明末年三大案之一的红丸案中不明不白地死去,西李闹了个鸡飞蛋打,没有捞到任何封号。
西李不甘心,在郑贵妃的教唆下,赖在乾清宫不走,以攻为守,唆使一些老臣为她讨封。
同时,将明熹宗朱由校扣押,又命令朝廷的所有奏章都必须交由自己过目。
乾清宫是明朝皇帝的法定住所,西李一个没有任何正式封号的选侍,居然敢扣押新任的皇帝,霸占乾清宫,导致天启帝无法举行登基大典。
大臣们,尤其是东林党人,极其愤怒。
东林党人担忧她会和郑贵妃相勾结搞双重的垂帘听政。
于是大学士刘一燝、吏部尚书周嘉谟、兵科都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等上疏力争。
西李梦想以市井泼妇的手段要挟大臣们封她为皇后,野心和胆量是大大的有,头脑和见识却刚刚相反,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
经过几次激烈的交锋,最后西李认输,她甚至来不及等待太监们帮忙搬家,就自己抱着年幼的女儿,徒步走到自己该去的地方、前朝妃嫔养老的哕鸾宫仁寿殿去了。
太监宫女们见她大势已去,将她受宠时得到的珠宝偷盗一空。
这就是明朝末年着名的三大案之一的移宫案。
当时驱逐西李的人当中,韦宝的岳父张维贤也是顶梁柱之一,所以在天启朝极为受到尊崇。
明熹宗终于顺利即位,但斗争并未平息。
事后外界有谣言说熹宗虐待养母,致使西李抱着女儿跳井自杀。
御史贾继春上奏指责东林党人过多干涉内廷事务,遭群起责难。
熹宗下诏披露西李将自己母亲殴打致死、虐待自己的事情,把贾继春削职。
但出于对父亲的孝顺,没有惩罚西李,只是没有给她正式封号和内宫的权力而已。
此后,大权旁落到太监魏忠贤手里。
魏忠贤执政期间,疯狂的迫害东林党人,同时为三案翻案。
因为魏忠贤原是西李身边的心腹太监,在移宫案中为西李出过大力,因此西李与客魏集团关系不错。
此时她拼命讨好巴结客魏,于是在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魏忠贤的授意下,糊涂的明熹宗居然把西李打死自己亲生母亲、虐待自己的行为忘的一干二尽,公开宣布西李无辜,尊封为康妃。
朱由校见韦宝与朱徽媞叙话别来之情,很是高兴,笑道:“只可惜韦宝已经有了两位夫人,且精明强干,是为大明栋梁之臣,当了驸马之后便只能为虚职,否则,朕早就召韦宝为驸马了。”
朱徽媞听皇兄说的直接,粉脸羞得通红,却问道:“为何驸马只能为虚职?”
“这是太祖定下的规矩吧?朕也不清楚。”朱由校笑道。
不得不说,皇帝笑的有点傻乎乎的,却挺可爱。
韦宝也被朱由校弄的哭笑不得,心想你是什么话想都不想就说出来啊?
对于朱由校,韦宝已经给朱由校定位很明晰了,就是一个理工宅。
不过,朱由校这个理工宅,总好过朱由检这种多愁善感,不切实际的文青宅!
对,一个是理工宅,一个是文青宅,想通了这一点,韦宝很高兴,觉得这样定位非常准确。
所以韦宝会不怕顶撞朱由校,因为只要能说出道理来,朱由校这种理工宅多半都能接受,他们的心胸要宽阔一些,头脑要灵活一些,不像朱由检这种文青宅,想到什么就是什么,脑子很难转弯。
从认识朱由检的第一天开始,韦宝就从来没有动过影响朱由检,甚至改变朱由检的心思。
“今日本来说安排家宴,咱们共同为韦爱卿晋封辅国公庆祝一番,后来朕看见信王,又想起一事,干脆两件事一道办了。”朱由校笑道。
韦宝和朱由检都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都在等皇帝说下去。
本来韦宝还在想着朱由检在来的路上说,帮忙劝说皇帝不要再修建三大殿的事情呢,没想到临时又冒出一桩事。
朱由校没有接着说,却对康昭太妃道:“太妃,您老说吧。”
康昭太妃生的白白胖胖,极为富态,加上已经六十多的人,显得跟个弥勒佛一般,笑道:“这是大喜事,去年我们就为信王开始选王妃,两京和周边的州府,二是多个府,数万十四岁到十六岁的适龄少女参选,选出五千,再从五千人中选出三千,再从三千人中选出一千,再从一千人中选出五百人,五百人入宫之后,我们再筛选,从五百人当中筛选出三百人,三百人再到百人,百人到五十人,五十人到三十人,三十人到十人,十人到五人,五人到三人,现在终于到了最后三人排序,看哪一位能做信王的正王妃,那两位是侧王妃。”
韦宝听康昭太妃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才知道是为了信王选妃的事情啊,松口气,感觉这事和自己毫无关系。
韦宝之前已经安插了特工在朱由检身边,也曾经考虑过从朱由检未来的媳妇下手,但是最终还是作罢了。
因为,一方面,不确定历史会不会改变,不知道朱由检未来的老婆是谁,另一方面,也不好安排,因为这些女人入宫之后,身边不准带宫外的人,这不像民间,出嫁还能带上陪嫁丫鬟啥的。
而且韦宝也怕一旦让人发觉有人与未来王妃过多接触,会有所怀疑。
还有一条,明朝的皇后和贵妃这些,对皇帝的决策影响极其有限。
明朝还没有出现过内宫干政的情况,可以说明朝借鉴了历朝历代的政治得失,在制度上完美的避免了各种势力对于皇权的威胁。
明朝唯一明显的弊端就是太监乱政,当然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以后,也曾在制度上限制太监的权力,明确规定宦官只供洒扫侍奉,不许读书识字,不得兼外臣文武衔。
还造了一面三尺高的铁牌,立于宫门口,上铸八个大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但后
本章 共3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