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阳的贫苦百姓听义军到了安徽,为了摆脱明廷敲骨吸髓的剥削,主动派人邀请起义军进军凤阳,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情报,为义军之后震动下的壮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起义军围攻颍州的时候,“凤之穷民,远几百里相邀,具以册授贼:某家富厚,某处无兵。于是,贼遂拥众焚劫,震动祖陵。”
崇祯八年正月十五日清晨,扫地王、太平王等部义军进攻凤阳。
为了保护中都凤阳所谓的风水,凤阳没有城墙,义军战士因此如神兵降,长驱直入。
面对义军将士的进攻,凤阳留守朱国相不自量力螳臂当车,被义军战士打的丢盔弃甲,当场伏诛。
幸存的明军纷纷跪在地上“口呼千岁”,乞求饶命。
凤阳知府颜容暄见势不妙,居然穿上囚服躲进监狱妄图逃过一劫,真可谓斯文扫地,所谓的朝廷命官,就是这样为人不齿的怯懦鼠辈。
但他忘了义军是要解放那些无辜被关在监狱中的平民百姓的,于是在义军释放犯人时他的伪装立刻就被识破了。
面对这条落水狗,义军首领当然不会放过他,史载众首领“黄盖鼓吹坐堂上,杖杀容暄”。
痛打落水狗固然为广大受压迫的人民出了一口恶气,但仅是这样显然远远不够,义军们已经明白坐在龙椅之上的朱姓诸贼才是元凶首恶,他们早已告别了“反贪官不反皇帝”这个幼稚的阶段了。
他们以大无畏的气概,放火烧毁了皇陵享殿和龙兴寺,亲手挖了朱由检的祖坟,表达了人民对于罪恶的明廷的无边的仇恨。
这一漂亮的手笔证明朱家王朝已经丧尽人心了,人民群众对于所谓的皇贵胄已经没有半分的畏惧。
他们一眼就看出,朱氏一族不过是独夫民贼,根本不值得敬畏,也不会有什么谴报应。
听闻凤阳失陷、祖坟被挖的消息,朱由检气得发疯,但他自知责任过于重大,只能自己来承担,于是只好发了一道罪己诏,同时处罚了一些直接负责的官来泄愤。
当然,他自然也大发谕令,调兵遣将,妄图将农民军彻底消灭以报仇雪恨。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他调洪承畴的陕西兵出关,同中原各省官军协同作战,在七拼八凑之下集结了大约七万饶武装。
又不惜出内帑,花大本钱凑了一百多万两军饷,并且叫嚣要在六个月内荡平农民军。
在这种形势下,起义军“遂由潼关、内乡、淅川诸路尽数归秦。”
崇祯八年,1635年三月,曹文诏带着满身的血腥从山西进入河南,在河南的信阳,曹文诏见到了洪承畴,这两个刽子手臭味相投,沆瀣一气,洪承畴赞赏曹文诏的心狠手辣,把他派到湖北随州去镇压农民军了。
崇祯八年,1635年四月,洪承畴得到了起义军大举进入陕西的消息,他在赶回陕西的同时,把曹文诏从湖北调去陕西,希望他能继续发挥镇压义军的才能,辅佐他完成朱由检布置下来的任务,但他不知道,这就将成为曹文诏的谢幕演出了。
有了曹文诏这一员悍将,洪承畴的胆气更壮,似乎“六月灭贼”的任务真能完成一样。
实际上,这只是痴心妄想。
洪承畴安排曹文诏从阌乡取山路前往商州和雒南,直捣农民军大本营,然后再从山阳、镇安、洵阳等地赶到汉中来,阻止他们逃跑。
为了笼络曹文诏,洪承畴对曹文诏:“此行也,道路回远,将军甚劳苦,吾集关中兵以待将军。”拊其背而遣之。”
三边总督如此礼待,曹文诏真是受宠若惊,他立刻投身到镇压义军的军事活动中去了。
五月五日,曹文诏抵达商州,在此他伙同侄子参将曹变蛟,义军叛徒都司白广恩等击败了农民军,之后在金岭川又一次打败了农民军。
他和曹变蛟这一对叔侄都是暴虎冯河的悍匪,张岱记载曹文诏有一次领兵路过甘肃平凉,正碰上农民军和家属数万人驻扎在附近的山谷中,文诏“呼麾下士直冲而上,但闻妇女儿稚号泣,声震山谷。”
可见他们在战斗中对义军从来都是赶尽杀绝,连老弱妇孺都不放过,真是十足的杀人狂。
因醇致一部分义军在听到他们的名号后,居然会觉得害怕。
但农民起义军是斩不尽杀不尽的,他们起兵抗明,上应心,下顺民意,想要靠屠刀使人们屈服,不过是痴心妄想。
在战争的锤炼下,农民军中涌现出来一批能征善战的人马,曹文诏再也不能像开始那样一逞兽欲,对农民军展开单方面屠杀了。
不久之后,闯王、八大王等人带领各路义军进攻凤翔,曹文诏慌忙从关中赶来。
农民军看到这个宿敌来了,纷纷涌向静宁、泰安、清水、秦州之间,共聚集了大约20万人马。
当其时,洪承畴手头上只有大约6000饶部队,他大感棘手,只好上书明廷,但明廷哪还有多余的力量给他。
洪承畴的求救信号如泥牛入海,不了了之。
六月,明军与农民军在乱马川展开大战,这一战打出了威风,打出了气概,活捉了前锋中军刘弘烈,击毙了副将艾万年、柳国镇,明军溃不成军,在刘成功、王锡命的带领下仓皇逃走。
艾万年、柳国镇兵败身死的战报传来之后,曹文诏这个农民军的死敌勃然大怒,瞋目大骂,向洪承畴请求让他出马同起义军决一死战。
而狡猾的洪承畴也被他之前的赫赫战功所迷惑,加之对农民军的轻视心理,便照准了。
史载:“承畴喜曰:非将军不足办此。顾吾兵已分,无可策应者。将军行,吾将由泾阳趋淳化,以为将军后劲。”
曹文诏于是就大摇大摆地带着区区三千士兵向甘肃进发,在真宁的湫头镇与起义军相遇。
起义军看准了这个亡命徒轻敌寡谋的特点,根本不畏惧他所谓“敢战”的名号,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伏数万骑合围,矢猬集。”
曹文诏陷入重围,自知无法脱身,拔刀自刎而死。
曹文诏死后地主文人为了美化他的自杀,还编造出来各种故事,最着名的一个声称:“贼不知为文诏也,有卒缚急,大呼曰:“将军救我!”贼中叛卒识之,惎贼曰:“此曹总兵也。”贼喜,围益急。文诏左右跳荡,手击杀数十人,转斗
本章 共5页 / 第4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