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明鹿鼎记 > 明鹿鼎记最新目录

【1073 毛文龙的确伟大】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饿死岛上,而他自己用贪污来的军饷肆意挥霍,奢侈享受,美女围绕。

那毛文龙不被兵变杀死还真是一个奇迹了!

这些从后金魔爪下拼死反抗逃亡出来到东江皮岛的剃头辽人,有哪一个是容易欺负的善茬,是任人愚弄的软柿子。

人家投奔过来,肯定不想再去建奴那头当奴隶了。

一个群体,面对重大危机,甚至生死存亡的时候。

本身就意味着,所有的个体都有义务为群体做出一定的牺牲。

而群体也有权利,通过一些方式,迫使个体为群体做出一定的牺牲。

这种背景下,群体强迫个体做出牺牲,肯定是符合抽象道德的。

至少,在这种背景下,有人再说什么,凭什么为了群体可以避免重大危机、损失,就得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时,就显得有点苍白了。

事实上,明末完蛋就因为没人愿意牺牲。

当整个国家面对巨重大危机、甚至生死存亡,皇帝要大家出钱,有人敢高呼绝不能让皇帝逼迫大家捐款,还弄死五皇子,把崇祯吓得不敢继续。

国家有难有钱出钱有命出命,既然高层不愿出钱,凭啥基层要出命。

明朝不玩完才怪。

臣实为受国厚恩,不忍卸担,自矢戮力,以完辽事。观今三月将尽,粮未来一粒,饷未到一分,啼号疾病,白骨满沟,而犹哓哓诬臣者不止,臣亦何苦恋此绝岛,而招人污蔑之毁也。

这是袁崇焕要杀毛文龙之前,毛文龙带血哭泣的上疏,令天地变色,读者动容。

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份愤懑绝望,伤心无奈无不跃然纸上。

似乎让人看到了一个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却又看不到一丝希望的东江军。

如何拯救数万东江将士的生命,已成了毛文龙的当务之急。

当时毛文龙非常清楚,这一切都是冲着他来的!

诸臣独计除臣,不计除奴,将江山快私愤,操戈予于同室!

袁崇焕断绝东江粮饷八个月之久,十万百姓饿死。

奏设东江饷司於宁远,禁登莱商船入市。岛中大饥,白骨皑皑。

毛文龙自感时日无多,写信给妻子永诀,外有强敌而内有公卿,必死不久。

毛这时候已经心萌死意,不想眼看数十万难民再因他而死。

“心如死灰,非恋位也,因圣恩未报。”

他屡次上奏折谴责权臣,知道得罪他们会很危险,但为了边疆战事,不得不说。

“职屡疏直戆,非不知得罪朝臣,以速职命,但职心只以封疆为重。岂舍十余万生灵,因职一人而并毙之?”

毛文龙甚至知道只有自己死了才会解除禁运,也就是说毛知道袁有可能假传圣旨,可还是甘愿受死。

事实上确实如此,毛文龙死后,袁崇焕奏章里说“文龙既诛,岛中需米甚急,速运接济。”

在这种面临岛中大饥,野菜为食的特定的环境下。

毛文龙如果选择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听到袁崇焕声称奉诏杀人,于是主动领罪请死,就可以洗清东江军的割据嫌疑,消除君臣隔阂,东江军就有机会继续申请粮饷,群体的利益就可以得到保证。

如同他在塘报中写的那样:臣思绝粮兵变亦死,死而不得其法,人犹笑臣无用。臣敢题明:海上必不可禁,然后就死于一军之前,庶可代十余万生灵也。

毛文龙如果选择保全自己的利益,上前一刀把袁崇焕宰杀了,毛文龙自然活了。

只是东江军彻底戴着叛军的帽子,以后这个群体永远别再领取粮饷,无论对国家还是当地军民,都会受到重大损失、甚至是灭顶之灾。

在这种背景下,相信没有人会直理气壮的说,凭什么为了东江军民的口粮,就得让英明伟大的总兵大人毛文龙牺牲自己的生命。

也没有会理直气壮的说,大家没有权利,强迫毛将军牺牲自己。

既然如此,如果毛文龙在这个时候选择了保全自己的利益,他会面对什么样的结果。

事实上毛文龙自己就很清楚,他知道自己大限到了,人快死的时候往往陷入回忆:今事实难做矣,臣之热肠冷矣,性命危于朝夕矣。每自譬于林畔,一日七战时,今又多活数年,即死亦瞑目矣。只不愿如抚臣故事,又有非议于其后耳。

毛文龙面对袁崇焕声称的皇帝赐死时,可以做最后的挣扎。但是挣扎的结果是什么。

双岛宰了袁崇焕,再血洗登莱,这样做有可能当时就能把大明帝国折腾的翻船了。

这样一来,有可能逃离死亡了;就算不能逃离死亡,临死前也可以把一大批仇人和战友拉下水。

现在,交出自己的脑袋就可以了。

如果对赌下去,连累部下。

到时肯定满地滚的都是人头。

看看袁崇焕的下场就知道,决定死亡,选择赴死,并不容易。

袁崇焕刚到京师,兵部尚书特地招募名叫沈文学的人进入袁营探听虚实,沈对袁说:天子新践祚,即不次擢公,可谓公知己,同知公必不忍负朝廷。但公列营城外而不入朝,天下何从识公忠诚哉。且公枉杀毛文龙,人已疑公,方冀公立功自赎,稍不尽节,天下争脔公,可不畏欤。

按照当时文武官员看来,袁崇焕声称五年平辽。

却在袁崇焕一番操作下,让敌人打到京师。

已经闯下大祸的袁崇焕,当时的选择,基本上就是一条路:主动战死,保全名节。

对于当事人袁崇焕而言,死,真的是一件容易的抉择。

千古艰难唯一死,做出死的选择并不容易。

毕竟人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

对袁崇焕而言,死了啥都没有了,我袁崇焕花那么多钱当上督师就是为了今天的死亡?

袁崇焕死了,岂不是让很多官员把责任推我这死人身上?

活着,或许有官场上运作一番,不是没有机会的。所以他最终没有战死。

皇帝召见袁崇焕,用的说辞是议论军饷,袁崇焕当然知道皇帝有计划抓住自己的可能。

袁崇焕去议论军饷,有可能被抓,如果袁崇焕不去,皇帝断了关宁军军饷就有借口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