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大明望族 > 大明望族最新目录

第653章 田月桑时(一)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擒故众,各种不屑的样子,互相打气,但谁心里都犯嘀咕。

当然也不乏有心人暗暗记下那些送礼之人,想捏新知府一个把柄在手里,日后若是新知府摆威风不合作,嘿嘿,这证据往巡按御史前面一递,他一个贪墨受贿的罪责是跑不掉的。

在这乱纷纷时,各种县知州知县全部抵达了登州城。

本身新知府上任就会召见各州县开会议事,就是这次有几位来的慢了些——故意放慢脚程好补报告文书出来。

先前招远县那一出,知州知县们知是杀鸡儆猴,谁也不会和新来的上峰对着干,尤其这位还有显赫背景。

因此近边儿没上路的就做好了功课再来,路远的如文登、莱阳,知县已在路上了,不能调头回去,便放慢了脚步,加紧让仆从回去麻溜补报告送过来。

到底也是有早到晚到的,只是先到者沈瑞却也并未单独接见,就只收了报告,直到人到齐了,方下令府衙正厅开会。

众知州知县进府城后就听到了种种传闻,这次开会便都盼着知府大人说说开海,又或者盐引。

不想,沈瑞提出的,却是耕种事。

小沈知府上任第一项政令,便是在各乡县推广“朱子社仓”。

这是一种民间农贷仓储,补官方预备仓之不足。因是南宋朱熹所创,故此冠以“朱子”之名,对后世影响也极大。

农贷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周礼里就有相关描写。此后历代朝廷都会有向贫农或灾民提供粮食、牛、种子等生活、生产资料的低息借贷,以保障他们的生存,推动农业生产相对平稳持续发展。

北宋王安石最为着名的青苗法,也是一种农贷——“先贷以钱,俟谷熟还之官,号青苗钱”。

大明王朝自然也有农贷,洪武三年起广设预备仓,后定《借米则例》,又有监察、考满等监督机制,都是确保农贷顺利运行的。

在太祖成祖至仁庙宣庙时,预备仓尚运转顺畅。

然渐渐弊端丛生,一方面是官司蠹吏怠政贪墨,一方面是天灾等原因导致贫农借贷后也无法偿还,仓储日渐空虚。

就如当今,仓储空虚到赈灾已不是动用国库,而是需用到惺帝内帑的地步。

民间农贷的社仓也不是这几年发展起来的,而是早在英庙正统年间,地方上就增设了社仓。

而山东地区在成化年间,也盛行过“朱子社仓”——编定上中下三等人户,丰年时候人户按等级出米粮若干,收贮于仓,遇到荒年时,先发粮于下等户,而后中、上,用以自救。

离今最近的弘治十三年,也曾有监察御史奏请行过“朱子社仓法”。

沈瑞此举,也不是一拍脑袋想出来就立时决定推广的,亦曾向惺帝奏请过,得到明确批复,来山东后又与沈理、李楘、房瑄以及大小于师爷等反复推敲过的。

“京中遣巡按御史来鲁查仓储,诸位勤政,都在各州府自查了,极是详尽,可见用心。”沈瑞一本正经道,好像不是他吩咐的写自查报告一样,“依诸位的文书来看,此时当行朱子社仓法最佳。”

他说着让人将誊写好的实施方案发到了各知州知县手上。

基本上也是依照前法,核实丁口、确认人户等级,限令各等级农户最低捐粟额,确认籴本。每年春耕时贷民种子口粮,秋收时收回,若年景不好歉收,小歉则蠲其息之半,大歉尽蠲之。若遭灾荒,则作赈灾,先给下、中户,后给上户,对下中户免费发放,上户则要低息偿还。

此行纯属民间自救仓储,或百户,或者二三百户为一社,推举德高望重者为社长,处事公正者为社正,懂术算者为副手,凡给贷,悉听于民,出谷备仓,自掌收放。

官府只负责造册登记,备有司稽考,并不介入社仓运营。

而官方的预备仓、义仓仍照常运营。百姓是入社还是向官府借贷,皆听凭己愿。

众人看完后虽都低着头,却是眼珠子乱转,彼此之间看来看去,拿眼神交流。

沈瑞在上见了,便笑道:“本府既是叫诸位来议事,自然要诸位畅所欲言,也好为此法查缺补漏。”

栖霞县知县左右看了看,还是最先开口。

他栖霞县境内山地占了三成,丘陵占了五成,耕地不足二成,实是产粮最少之地。这二年山东大旱,栖霞便是有河,山地也不好灌溉,是实实在在受了灾的。

栖霞知县说得很直白:“大人,栖霞受灾,贫户实无粮可入社,富户恐不肯拿粮来入社。”

他此言一出,其他人也都纷纷应和。

沈瑞点头道:“这个自然,既是荒年,总要有启动粮才是。朝廷有和买先例,去岁已在南方苏松等地推行,效果颇好。”

众人心道,果然来了。

苏松沈氏去岁在和买上大出风头,自从听说沈瑞要来登州,各州县也都是盘算过这事的,也不单单只一个蓬莱县有陆家牵头透口风探底。只是各地富户也是普遍反应冷淡。

“朝廷不吝给冠带以荣终身,于本里立坊旌之。添纳三百石以上,授从九品服章,每三百石升一级,至正六品,荣耀乡里。不支俸管事。”沈瑞道。

这点也是松江推行的,众人也知。

栖霞知县再次苦笑道:“下官只怕,愚民更重实利。”

沈瑞淡淡一笑:“那就看诸位怎么引导百姓了。”

他说着挥挥手,身后姜师爷又为诸人发了张纸,确切说,是一张清单,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人名和金额。

沈瑞表示,这是蓬莱县富户所捐,他们都是不求冠带的,府衙便决定择址盖一“积善堂”,立一功德碑,将这些善人善款凿刻上去。

旁人看的一愣一愣的,皆心道到底是知府眼皮子底下,这些富户也不敢偷奸耍滑,都乖乖捐款了。便又不免羡慕蓬莱知县,这就算完成任务了吧?!

只有蓬莱知县,看着名单不住苦笑——上头一些人他太了解了,怎么可能是捐善款!

这十之八九是来给沈大人送礼的,结果沈大人面上是收了,回头算他们捐的,又弄出这个功德碑来。

名字刻上去了,谁也不会自己拆穿了说我不是捐款是贿赂大人。

名字刻上去了,这善人的名声就定了,跟石头一样硬!若是官府再行和买粮谷

本章 共7页 / 第6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