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看戏到三国 > 看戏到三国最新目录

第3章 阳翟城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称为"裈")。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汉代冠和古制不同之处,是古时男子直接把冠罩在发髻上,秦及西汉在冠下加一带状的頍与冠缨相连,结于颌下,至东汉则先以巾帻包头,而后加冠,这在秦代是地位较高的人才能如此装束的。巾本是古时表示青年人成年的标志,男人到20岁,有身份的士加冠,没有身份的庶人裹巾。劳动者戴帽。巾是"谨"的意思。战国时韩国人以青巾裹头,故称苍头。秦国以黑巾裹头,称为黔首。东汉末如袁绍、孔融等都以幅巾裹头。帻是战国时由秦国兴起的,用绛帕(赤钵头)颁赐武将,陕西咸阳秦俑坑出土的武士就有戴赤钵头的。帻类似帕首的样子,开始只把鬓发包裹,不使下垂,汉代在额前加立一个帽圈,名为"颜题",与后脑三角状耳相接,文官的冠耳长,武官的冠耳短。巾覆在顶上,使原来的空顶变成"屋",后来高起部分呈介字形屋顶状的称为"介帻",跨于介帻之上的冠体称为展筒,展筒前面装表示等级地位的梁。呈平顶状的称"平上帻",身份高贵的可在帻上加冠。进贤冠与长耳的介帻相配,惠文冠与短耳的平上帻相配。平上帻也有无耳的。帻的两旁下垂于两耳的缯帛名为"收"。蔡邕在《独断》中讲:帻是古代卑贱执事不能戴冠者所用,孝武帝到馆陶公主家见到董偃穿着无袖青襟单衣,戴着绿帻,乃赐之衣冠,汉元帝额上有壮发,以帻遮掩,群臣仿效,然而无巾。王莽无发,把帻加上巾屋,将头盖住,有"王莽秃,帻施屋"的说法。汉代未成年的帻是空顶的,即未冠童子,帻无屋者。文官在进贤冠下衬介帻,武官在武冠下衬平上帻。东汉后期出现前低后高,即颜题低,耳高的式样,称为平巾帻。

汉代的冠是区分等级地位的基本标志之一,它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术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等。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