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最新目录

第1417章 乱在根源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丰富充实,已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制度。从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方式,以及教师的选聘、学生来源及条件、经费筹集和组织管理等,都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和比较稳定的条例。

南宋书院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设施也渐趋完备,而且形成了较稳定的建筑格局。一般书院多由祭祀设施、藏书楼、讲堂、斋舍、生活设施五部分组成。讲堂多达十余间,斋舍百余间,容纳生徒和来访者数百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日益充实和丰富,特色更为突出和显着。

南宋书院数量多、规模大、地位高、影响广,差不多取代了官学,成为当时许多地区的主要教育机构。而让赵昺感到哭笑不得的是南宋的书院却都标榜反对科举,提倡和鼓励学生向颜渊学习,追求一种“孔颜乐处”的精神境界。

朱熹在复兴白鹿洞书院时,就反复勖勉学生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做官,不要追求利禄,应当牢记古代圣贤教人为学之意,讲明义理,以修身心,然后推己及人。要像颜渊那样,居陋巷而不改其乐,钻研贤圣经传,只求明诚两进,德业双修,道艺并进。

赵昺以为造成这种局面,诚然是以官学的衰落和科举制度的腐败是互为因果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科举制度的腐败,进一步加剧了官学的衰落与书院勃兴。导致许多士人对官学的批评多从抨击科举制度的弊病着眼的。

南宋学者创书院讲学,读书士子热心于求学书院,却又与高宗支持书院发展的愿望相悖,他们不同于唐末五代的士人隐居山林,以避战乱的消极心态。朱熹等人也并非真的超俗出世,而是希望造就具有“德行道艺之实”的人才,以匡正天下,挽救世风世俗。

让赵昺觉得就像现代人以为杀生是件极为残忍的事情,主张保护动物的生命权,但是却又抵御不了肉‘真香’的诱惑,成为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矛盾体……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