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最新目录

第1506章 形势所限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至有的地区出现“下户半曾差作役”的状况。其四,北宋政府还把沉重的官俸、军费开支及后来的“岁币”负担转嫁到百姓身上,大肆压榨人民。

所以赵昺以为主要还是这种“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的政策下,阶级矛盾一开始就十分尖锐,使北宋统治者感到十分恐惧,担心百姓作乱。所以要时刻防备,从而驻重兵于京师以防不测,也是北宋当时的形势所需。

当然后继者此后依旧坚定不移的执行这项政策,还与对外战争的频频失利有关。太宗曾两次对辽大规模用兵,以图收复燕云十六州,改变被动的战争态势。但由于各自为战、策略失误等原因,经过高梁河和岐沟关等战役失败后,朝廷上下渐渐失去了进取决心,也存在普遍的恐辽病。

因而后代的继任者放弃了收复失地的计划,把政策重心重新转向对内,对辽采取消极防御的政策,后来的“澶渊之盟”便是“守内虚外”的产物。而此策对于巩固统治,防止民变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成为成为契丹、西夏及后来的女真贵族屡次攻宋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南渡之后,为了对付不断南侵的女真,宋廷不得不依靠地方军头抗金,在形势缓和后也曾试图收归兵权于朝廷,但也不得不做出妥协,保留几个大的军镇。而蒙古灭金后,敌人虽然变了,但是形势反而更为紧张,禁军在战场上的无能,让朝廷愈加依靠边军和地方军。

在后期,朝廷一直也试图控制地方势力,其间的斗争也是极为惨烈,但是在天下大势之下也不得不屈服。而吕氏的降元让长江防线崩溃,最终导致了灭国。所以在新朝进入江南后,对于军队的部署朝臣们还是倾向于‘内实外虚’之策,避免新的军头产生,在内里腹地没有布置禁军,只靠少量的州军维持地方治安……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