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穿越后周 > 穿越后周最新目录

一八七 惊变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部分禁军和城中调过来的待卫军,把侍卫军调出来就是不让他们在京城里受韩通调度,给石守信们添乱。而现在在他亲信将领们的包围下,他们就算有心却也无力,而且身居乱军之中有理也说不清了。

本来柴荣安排的文武辅政大臣看似相互制约无懈可击,却不料先被自己的首座辅臣给打破了:原本韩通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文武通吃,出相拜将,职位一直在赵匡胤之上;而赵匡胤是殿前都点检,也是检校太尉,虽然军职高,但是并没有宰相之职。

但柴荣死后,辅政大臣就重排官位,原来是宋州节度使、充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检校太尉、同平章事的韩通更为郓州节度使,依前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把他的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宰相)的职位去掉了。而赵匡胤却成为了宋州节度使,依前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进封开国侯,连兵变后取名字都方便了——宋州,宋朝。

为什么?

因为韩通性子直脾气暴,张嘴说话就得罪人,人送外号“韩瞠眼”!“此人性刚而寡谋,言多忤物,肆威虐,众谓之。”范质他们之所以要去掉韩通的的宰相之职就是不想叫他没事来掺和政事、搞乱同事关系。结果却便宜了表面上一脸和气、大大咧咧的赵匡胤。

此刻首辅范质只能抱着豪赌一把的心态提议由赵匡胤领兵御敌。原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因伤势过重伤了元气至今尚未恢复,李重进又在淮南远水不解近渴,朝中只有让都虞侯赵匡胤暂代点检一职率兵北征。

正月初三的大街上突然没有了过节的喜庆气氛,老天爷视乎也与他们作对,气温剧降河面结冰。

赵匡胤带着大军冒着寒风由城北爱景门(后改为陈桥门)开出京城,范质、魏仁浦等人站在爱景门城楼上望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心中祈祷:走吧,走的越快越好,但愿你们到前线跟辽军、汉军拼个七七八八,我保证这次的抚恤金足额发放。匡胤啊,太祖优点很多什么都可以学,千万别学这一条……当年太祖郭威也是北上拒敌,半道一个回马枪汉家江山就变成周朝郭家了。

尽管墨菲还没出生,但墨菲定律在这一千年前也一样管用: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大军出城不久,行军队伍中的聊天内容慢慢变了,由张家长李家短、猜猜郑家老猫这一窝几个男猫几个女猫变成了“天上突然出现了俩太阳,一个在升、一个在降”,“点检做天子”等等等等。

最活跃的便是殿前军散员右第一直散指挥使苗训,他也有点小能耐,知地理懂天文还善占卜之术,平时“预报”次日的天气晴雨也能应验一半以上。

废话,就算扔钢镚猜对的几率也有一半,何况天气变化还有很多可循之处。

另一个是楚昭辅,他早年跟着刘词南征北战,后来到禁军又征战十多年才混到副都头(约相当于排长副连长一职),虽说升职够慢命运够背,但能活下来也算走运。

苗训和楚昭辅一唱一和、前窜后跳终于使大军中的聊天变成议论。

走了四十里扎营休息,休息地点就是陈桥,一个很小却载入史册的地方。

一天才走四十里?别惊讶,这年头都这样,正常的行军速度就是一天三四十里,加急行军也就六七十里。

队伍刚落脚扎营,天空突显二日且一升一降、紫气东来等异象消息便在营中传播开来,众将士也开始聚集议论:主上幼弱,未能亲政,今天,我们出死力,为国家破贼。可是,谁会知道呢?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

李处耘的官运也很不济,后汉初就在永安军节度使折从阮军中任职,折从阮病故临终所荐任职于李继勋部下,十多年了才在赵匡胤属下混到都押衙。

现在风言风语“传到”了都押衙上党李处耘的耳朵里,他“急忙”跑去汇报然后跟赵光义、王彦异等人密谋计议“临机决事,谋无不中”,由此改变了仕途改变了命运。

众将士的熙攘声“吵醒”了“大醉”的赵匡胤,他睡眼惺惺,全身无力,众人抢将上来,皇袍已经加在他身上,众将士再拜在庭下,齐呼万岁。

“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赵匡胤百般无奈,直呼不可造次:“少主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你们不得对他们施加暴力。近世帝王初入京城(当年郭威入城,故意提及此事就是让大家知道郭威还纵兵抢掠,这次要秋毫无犯),皆纵兵大惊,擅劫府库。你们却不能这么干了。如果你们听命,事定后,我必厚赏,不然,则诛其全族。”

赵普接着说道:“兴王易姓,虽然是天命,实系人心。前军已经过河,而且,各方也有各位节度使镇守,如果京城大乱,则外寇趁机深入,四方也必生乱也。若能严束军士,勿令剽劫,都城人心不摇,则四方自然安定,诸将亦可长保富贵矣。”

众将士一起高呼“惟命是听。”

于是大军趁着天还没亮启程返回京城,并派潘美等人快马先行回京报信。

(所有史料均摘自网络)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