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崇祯十三年 > 崇祯十三年最新目录

第五百七十七章 大隐于朝(十)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给了自己。

相较于主观动机上的分析结论众说纷纭,客观效果上的分析结论就要一致得多。

后来的人们大都认为,官军从朱仙镇的大溃逃,出乎意料地仅仅损失了不到两万人和五千匹骡马,而非当时极可能的全军覆没,主要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是左良玉的精锐步骑不顾损失不计伤亡的奋勇搏杀,不仅在流贼的洧水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宽约数里的缺口,而且极大地杀伤和重创了流贼的追兵,为后继的步兵突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二是让落在最后的方国安部两三万官军扔掉了思想包袱,在流贼截断前路已经形成三面合围的危及时刻,毫无挂念地实施了彻底轻装,转身东渡贾鲁河,并且沿着涡河西岸分路逃向了涡河、颍河下游和陈州、麻城方向;

三是左良玉的猛冲猛打,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最终将两大贼酋罗汝才与李自成的矛盾彻底公开暴露出来。

据说,大量官军铁骑的突然出现,令负责防守洧水防线的闯贼大将田见秀猝不及防,战事立即陷入被动。

田见秀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曾多次派出亲兵向临近的罗汝才请求增援。但罗汝才迟迟不见动作,直到中午,才象征性地向田见秀派出了三千弱兵。而这三千弱兵直到当日傍晚才赶到防线突破口,气得一贯好脾气的田见秀破口大骂。

贼营中也有传说,曹帅在收到田见秀的求援信后,一直与他的狗头军师山西举人吉珪(GUI)躲在军帐中密谋。至于密谋的内容,多年之后也未能大白于天下。

……

左良玉自个拔脚跑了,没有告诉丁启睿和杨文岳。

当朱仙镇以北的溃兵慌乱地冲入镇内,已经有一次被抛弃经历的杨文岳立即明白:历史再度重演了!自己的一番努力并没有什么卵用!

杨文岳抓起枕边的宝剑,捆上自己的印信,叫上自己的督标亲卫,打马便向镇内的岳王庙冲去。

杨文岳清楚,皇帝记恨于他,最主要的原因是项城之败中傅崇龙死了,而他活了下来。此番若再把丁启睿丢给闯贼,皇帝必然杀他。所以无论怎样,他必须将丁启睿活着带离这个伤心之地。

然而,当杨文岳在镇外乱军的人潮中找到督师大人时,丁启睿的样子还是吓了他一跳:

披头散发,衣衫不整;失魂落魄,四处乱窜。印信、赦书,还有那炳代表天子权威的尚方宝剑,所有能证明丁启睿身份的东西,都留在了朱仙镇里的岳王庙!

如今之计,只能是带着丁启睿一起逃了。至于逃跑的方向,杨文岳没有选择。

汝宁府有杨文岳留下守城和屯田的军士数千人,汝宁府还有崇王朱由樻(GUI)一家老小。若是他丢了朱由樻,那比丢了丁启睿的下场更惨。

崇祯十五年五月二十三日黎明,大明朝的十八万精锐就这样各自做了鸟雀散。

然而,这并不是朱仙镇之战的最后一幕。

杨文岳手下的督标总兵姜明武并没有逃跑。

姜明武率领手下的八百团练兵以及仓促收拢的千余溃兵,死死坚守在朱仙镇内,为大军断后。

一个时辰过去了,两个时辰过去了,姜明武和他手下的儿郎在贼军几十万人的包围圈中,奋力拼杀了整整一天。

姜明武和他手下的儿郎永远不知道,他们拖住了多少敌人,挽救了多少战友。他们只知道,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忠诚的誓言。即便他们与之性命相搏的敌人,大都是些铤而走险的饥民。

姜明武和他的儿郎在朱仙镇全军覆没后没多久,一队仓惶逃窜的人马终于冲进了汝宁府。

据说,面无人色官统全失的督师丁启睿已经神智不清。无论是在凄凉恐惧的逃亡路上还是在汝宁府的抚台衙门,无论是见到部下兵将还是跪在藩封汝宁的崇王朱由樻面前,丁启睿翻来覆去总是一句颠三倒四的混话:

没想到,万万没想到,人人都他妈的是大隐于朝!

注一:部分史书上绘声绘色描述道,田见秀在左良玉的撤军之路上挖了一条两丈余宽的壕沟,而且是“放过前军打后军”。

响木对这种说法存疑。

因为左军南撤,本就要经过洧水等大河。农民军依托高大的河堤防守,不比劳神费力挖几十里长的壕沟更省事?会不会是慌不择路的逃兵在夜暗中将干河沟当成了壕沟,以至于在史料中以讹传讹?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