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丰碑 > 丰碑最新目录

第十六章 淮海大战——围歼黄百韬(上)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退?刘峙也不知道,只是让他等,气的老黄摔了电话。遇到这样的上峰,算倒了血霉。

没办法,命令还得遵守,老黄心里凄惨啊,自己辛辛苦苦打了这么多年仗,总算在老头子面前赢得信任和重用,自己这点本钱可不要折在这里啊。他找来蒋介石派来的战地视察官,一遍一遍诉说着自己的决心:我黄某受总统知遇之恩,如今危难之际,请总统放心,我不会对他不起,定会以命相报。这些话一定要替我转达总统,一定要转达到。他深知他的这些友军不大可靠,于是还说:请转告总统,注意激励各个战场的指挥官,大家共存亡,如我被围,一定要他们来救。这次战事不同以往,主力决战,关系存亡。

也许他的这些话起了作用,后来他被围时,蒋介石果然命令其他几大主力拼死来救。

11月7日早晨,44军总算来了,黄百韬立刻下令部队向徐州进发。共党到底是“行动基本靠走”,速度还是慢了点。新安镇距徐州只有一百公里,如果第七兵团全力推进,只需两三天就可到达徐州。当晚,程志远第一个冲到新安镇,黄百韬早没影儿了。

可是,黄百韬在新安镇焦急等待的日子里,他忘做了一件事,让他之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黄百韬在新安镇光顾了着急,竟然没有想到提前在新安镇以东的运河上搭设浮桥。后面追兵近在咫尺,十几万人要过河,光靠运河上唯一的一座铁路桥,这后果就是灾难性的。那运河又宽又深,时值冬季,想游过去似乎更是神话。于是夹杂着逃来的民众,十几万人在运河这边哭天不应叫地不灵,混乱持续了一天一夜,也不知道人仰马翻多少人掉河里喂了鱼,第二天第七兵团仍没有完全渡过运河。

11月8日下午,程志远作为华野的先头部队拍马杀到。害老子们跑这么远的路,原来给堵这儿呢,天助我也。没有寒暄客气,各种武器一齐开火,国军混乱中哪有闲心组织抵抗,只顾各自奔命而已。那河里就像下饺子一样,打死在桥上的更是不计其数。负责殿后的六十三军因铁桥拥挤,决定改由窑湾渡河,当晚华野九纵就在夜色中追了上来。共军这时候士气高涨,连夜发起冲锋,战斗仅仅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六十三军便全军覆没。黄百韬的疏忽使他的第七兵团在运河前遭受了重创。

第七兵团渡过运河的部队来到了碾庄,这是个只有两百多户人的村庄。这个村庄,由于黄百韬的到来,注定被记入历史。

到了这个地方,离徐州近在咫尺,而且一路都是友军,按理说已经安全了,只需要安安稳稳的撤回去就行了,但是,一系列事情的发生,最终让黄百韬还是没跑掉。

碾庄曹八集一带本来是李弥兵团在驻守,按理说老黄撤到这里后李弥应该接应,两个兵团合在一起,华野牙口儿再好也得掂量掂量。可是,黄百韬渡过运河的部队来到碾庄时,李弥兵团已经不见了。为什么呢?原来是被刘总司令调回徐州去了。前面我们就知道了,刘峙一挨打,立刻把自己的两个拳头缩了回去,李弥兵团就是其中之一。先前,老黄提前过河跑到曹八集去见李弥,说老兄你不能撤啊,我的部队还有大部分没过运河呢,看来还要两天才能过来,你撤了兄弟可就危险了。可李弥同他打哈哈,这不好办呀,这可是总司令的命令,不好违抗啊。老黄看李弥这个态度又搬出了刘峙,也就不好说什么了,老黄心寒啊。

如果,这个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心往徐州跑,时间也来得及。但是,黄百韬在打还是撤这个问题上犹豫了。一进碾庄,老黄就召开军事会议商量下一步去向。多数人主张赶快向徐州撤退,唯独一个人拍桌子反对,这人是64军军长刘镇湘,他说老子的部队连日本鬼子都敢拼,他共党有什么好怕的,就在这里拼!其实刘镇湘这人也挺猛,他的部队是粤系班底,在抗战中也打过硬仗,他放这样的豪言也没人觉得奇怪。渡过运河后,刘极力主张坚持在碾庄与共军决战,原因是这里有李弥留下的完备工事。实际上这并不是他的真正想法。

他的真实想法如今说来很不可思议。他这么勇猛的真正原因是,到碾庄后给他的任务是守在土山,他不愿意守土山,据说土山是三国时期关公投降曹操的地方,刘认为这里不吉利,为了不守土山,他坚决主张在这打,在这一打他就不用去守土山了。

封建迷信害死人啊。既然这样你丫直说啊,给你换个任务不就完了,至于这样冲动吗?当然,这话要能直说出来就不是中国人了。

结果这就搞得老黄一直犹豫不决,这时国防部发来电令(又是国防部),命令他在碾庄略加整顿,如能击退敌人再走亦可。就这样,黄百韬停在了碾庄,这一停就再也没有走出去。

解放军正在马不停蹄的渡过运河,争取了一天时间。而敲黄百韬在犹豫不决中又停了一天。11月10日,华野的三个纵队突然出现在碾庄与徐州之间,切断第七兵团与徐州的联系。现在好了,黄百韬就是想跑也跑不掉了。

华野这三个纵队怎么会突然出现在那里呢?还记得吗?被杨斯德策反的第三绥靖区张克侠、何基沣部,他们当时驻守在贾汪地区。正是他们的起义,导致徐州东北门户大开,华野三个纵队迅速通过贾汪地区,截住了黄百韬的退路。这事儿就是这么寸,这么巧,要是华野在贾汪地区多耽搁那么几小时,黄百韬就有可能退回徐州,那个时候战局的发展就不一样了。

留给黄百韬逃脱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大门关上了,他的脚步永远停在了碾庄。尽管知道黄百韬兵团的战力,可粟裕还是没想到,眼前的这块骨头是这么的硬,差点崩掉了自己的门牙。

黄百韬兵团陷入包围后,根据蒋介石的命令,转入依托原有卫事固守待援。其兵团部位于碾庄圩,第64军在东,第44军在南,第100军在西,第25军在北,形成环形防御(第63军已被歼灭于窑湾镇)。同时蒋命邱李兵团和李弥兵团由徐州沿陇海路东进增援黄百韬。这边粟裕决定,以第7、第10、第11纵队在侯集、林佟山至大许家地域,进行正面阻击;以苏北兵团各纵队从徐州东南侧击邱李兵团之增援;以第4、第6、第8、第9、第13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围歼黄百韬兵团。侧击增援的这一招很值得玩味,自古打援都是从正面打,华野怎么还把有限的兵力投入到侧面去打,后来我们知道这是有原因的。

1948年11月11日,碾庄的战斗正式

本章 共3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