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姥爷的记忆 > 姥爷的记忆最新目录

第1章 烽火抗战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父赵保田分开数年之久了,就在前段时间赵保田无意间发现了其子赵双良的行踪了。当赵保田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到县城门口时,随意的扫了一眼,他发现了姥爷他们三人,于是就对张胖子说道:“你小子抓他们充数,也实在有些不地道了。”说完他径直带着人进了的城了。张胖子带人把姥爷他们二十几人带进县城一座房子里关了起来。这是姥爷他们已经觉得有些不对劲了。可是这时候又没有家里人知道他们干什么去了?如果知道的话也可以托人找门子花钱把他们赎出来。唉!到如今却是案板上的肉认人家宰割吧。就这样一夜无眠的几十人浑浑噩噩渡过了。大概天刚亮的时候,一个伪军突然开门进来了,喊道:“西朱谷的三个出来。”老爷他们懵懵懂懂的答道,哎!哎!便跟着这个伪军出来了。大伯说道:老总,您这是找我们干什么呀!那名伪军说道:滚吧!门口有人等你们。大伯此时再也不敢吱声了,便带着姥爷他们两人麻溜小跑到院门口。只见一个标准的侦缉队打扮的人在门口站着,还没有等姥爷他们开口便说道:别说话,跟我走。就这样姥爷他们三人跟着这位爷来到了一处澡堂子,见到了赵保田。赵保田说道:老哥三,赶快跟我走,我把你们送出城门。因为在那个时候进出县城是需要倭寇发的良民证才行,否者的话就会被抓起来。你想啊!在地里干活谁会带着那玩意呀。就这样赵保田在前面骑车,老哥三小跑着,那个小侦缉队员殿后,鱼贯出城而去。等到出城十里地后,赵保田下了车子对姥爷三人说道:赶快回家,最近不要四处走动,见到伪军他们最好躲着点。最近张胖子他们在给日本人抓劳工。姥爷他们是千恩万谢,赵保田也没有多说话就转身骑车回县城了。姥爷他们一路飞奔的回到了村里。其实他们就是回到村里也没有搞清楚赵财主家的大少爷为什么要就他们,因为他们同人家从来没有什么交往,反而在八路来了以后还斗过赵财主,虽然他们并没有相其他村那样把人家家给抄了,但也毕竟斗过呀l军刚来的时候因为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不足,加上国共和谈时当时的国民政府刚给了红军几个师的编制而且军费也克扣不给全,再加上当时华北地区基本没有国军的中央军,在这里各类的武装组织多如牛毛,繁杂,其抗日的根本意识也不尽相同,有些大户人家组织的自卫队其成分更加的复杂。所以红军感到冀中平原时可谓是困难重重,这就需要很高的政治素养和坚定的革命精神。因此就会出现一些革命热情很高但是政策水平不高的人所造成的局面。在西朱谷村就出现了一些过激行为。一队抗日先锋的红军前锋部队到了这里,就开始广泛的发动群众造势。因为赵财主家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所以队伍的政工干部便把他家作为了重点对象。他们没有了解到这户人家的具体的情况,其实是个老实人家,但是因为自身的原因不愿意参政,而且因为有一种效人家的心理,对任何的捐助和出力都抱着一种内心中厌倦的感情。赵财主此时此刻的想法就是保住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和那佃户的田租,其他的一切免谈。其实更令赵财主想不到的事情是自己看起来文弱的儿子赵保田其实很早就加入了国民党,而且是本地党部的负责人,其实就是中统!赵保田的脸上有麻子所以他在党部的代号就是麻子。这些那里是那位老实八交、胆小怕事、抠门的父亲所能知道的呀!因为父亲不愿意同红军合作,所以赵家面临着很困难的局面,没有办法,如何应对呢?因为政策的不明朗和执行能力的问题导致抗日初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现场执行起来有过有欠,所以在这个平原小村出现一些偏颇也在所难免。赵家的老爷子同赵保田一商量决定到县城避灾吧。于是便带着家眷在一个夜晚慌里慌张的跑向了县城。可是到了县城一清点人数发现把自己家的孙子丢了。原来赵双良没有同家里的人跑到县城,那他去了哪里呢?这还得从赵家的赵保田办小学堂说起。就在几年前,赵保田加入国民党后,觉得这个小村庄太没有文化气息,也没有开展新生活运动,更没有对领袖的推崇。这些都是因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文化,没有知识就没有前进的动力源泉。因此他决定办一所初小。可是办学需要经费,然而赵保田深知自己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他必须想其办法。在古时候,在民国时期,其实每个村子都有些村里控制的地,这些地用来解决村里一些必要的开销,谁是村长谁就有去权处理这些产的物品。于是赵保田便找了同村的几个比较开明的前辈和大户人家,当然也包括自己家同村长商量了一下。其实在那个时候人们的思想受孔子的影响还蛮大的,在广大中国普通老百姓中的想法依旧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在大家心中没有磨灭,连一向抠门的赵老财主居然带头认捐,这一点恐怕连他自己的儿子赵保田也没有想到。就这样小学校在村里的龙王庙偏殿办起来了。因为认捐的的钱数依旧做不到免费上学,因此孩子们需要自己筹措自己的书本费,因而不是村里每个适合上学的孩子都上了学,至少姥爷就没有上。赵双良上了。这是一个极其富有转折意义的事情。这个村里的小学老师是从天津请来的上过洋学堂的老师,一个接受过共产主义的年轻学子来到了这个即将烽火连天的平原小村,他也影响到一批的年轻人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岁月中。赵双良同那位年轻的先生相处的很好,而先生也感觉这个孩子非常的特别,可以说其内心非常坚强,甚至有些倔强。年轻的老师看到赵双良内在的品质,非常的喜欢他。也就非常用的教他。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