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州长史,凡柳夫人所生之子则终身不得仕进。吏部郎中颜敬仲虽非柳氏所生,但也因此受到酷吏的诬害。
“也不知那柳奭与薛柳氏是什么关系,不过...这颜显甫可是颜真卿的爷爷啊~~~~”
想到这里,殷清风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衣裳,恭敬的作了长揖,“甥男殷清风,拜见颜表舅。”
先别管颜显甫来找他是什么目的了,先把这门亲事认了再说,他正愁没借口与颜氏拉上关系呢。
“哈哈哈,刚才在门外听说今天传出的两句妙语是出自自家儿郎的口中,我心里欢喜得很,所以就寻来了。”
“不敢不敢。”
颜显甫依然笑容满面,“不用那么拘谨。我知道你阿耶的性子,家父和我等都能理解。现在与你相认了,你以后可要多来往才好。”
“甥男早就想祭拜颜回公了,正不知该找何种借口前往拜访呢。今日得表舅相认,甥男心中欢喜得很呢!”
颜氏现在在长安城中最出名的是颜师古、二弟颜相时,三弟颜勤礼、四弟颜育德,不是担任弘文、崇贤两馆学士,就是任职通事舍人,个个才学出众。
他们的官职看似品级不高,但皇帝和太子身边的笔杆子秘书、贴身智囊顾问、整个王朝顶级贵族学校的校长、教授...这是能以品级来论的吗?
“以教化之道而论,表舅的先曾祖之推公乃小侄最佩服的人。”
“哦?”颜显甫好奇的问道:“你对家曾祖有多少了解?”
刚才那句话可不是殷清风随口拍马屁的,《颜氏家训》可以算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同时也是一部学术着作。殷清风在现代的时候反复的读过这本家庭教育理论的着作。
“对于之推公的生平甥男略有了解,只是小弟最向往的《颜氏家训》却梦而思之。”
“我听说你办了个不小的学堂?”被夸耀了祖先的颜显甫并没有被甜言蜜语所吸引。
“约万人。”
“别人也是这么说的,之前我还不敢相信,现在看来真是如此了。不过...听说那些学子都是你家中的奴婢之子?”
“是。不过,甥男打算过些年都将他们放良。”
“都放良?”颜显甫有些呆住了。
毫无例外,他和这个时代的人一样不理解殷清风的言论
殷清风耐心的解释道:“他们每家的子女都在学堂里读书,不放良的话,那小侄就危险了。”
“危险了?为何这么说?”颜显甫好奇死了。
“若那些孩子同他们的父祖一样目不识丁的话,小侄养着他们去种田也算人尽其用。但他们已经学有所成的话,难免会有人向圣人进谗言的。”
“唔~~~有道理~~~那...你不教导....”
说到这里,颜显甫停了下来,因为他祖宗的老师说过‘有教无类’这句话。
有教无类可以解释为: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也可以解释为: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不管是哪种解释,颜显甫都不能劝说殷清风不去教导那些孩子,“孔圣倾一生时光,也不过教导了三千余弟子....这万人的数目,恐怕以后还会增加吧~~~”
“最终,他们是大唐的良籍之民。”
颜显甫没有和殷清风再讨论关于学生的话题,转而说起了家常。
看到有手持灯笼的奴仆路过,二人才意识到天色已晚,“记得有时间到我那里坐坐。”
“甥男谨记。”
古人的长幼尊卑在吃饭的时候尤其能得到体现,所以颜显甫不能因为和殷清风聊的投机就把殷清风叫到他那个酒桌上去,而断乱主人安排好的秩序,除非酒喝得差不多了,大家都在互相乱串的时候。
二人分别后,殷清风还没走到程处嗣他们在的那个院子就被拦下了。
拦住殷清风的人是给他投贴的长孙蒙,“拜见县侯,太子与家主召唤县侯前往。”
由于刚才长孙无忌父子给殷清风的观感很不好,此时殷清风的第一个念头里就是:该不是陷阱吧?比如走着走着就冒出来一个衣衫凌乱的女子,然后大喊...
“呵呵,肥皂剧看多了?”
殷清风把刚才那个想法排除掉了,敢在李世民的眼皮子底下玩阴谋,长孙无忌还没那个胆子和必要。
“小子拜见叔叔、拜见长孙县公、拜见各位尊长。”
虽然招待其他客人使用的是桌椅,但长孙无忌招待主要的客人的酒席依然设在木榻之上,主客都是一人一案,礼循古制。
李世民坐在主座,左手边是长孙无忌,右手边那个人年近六旬,模样应该是个军伍之人。坐在这个酒席的客人还有萧瑀、陈叔达、封德彝、程咬金、杜伏威和殷元等人殷清风认识的人,剩下一半的人他不认识。
李世民也没有介绍坐上的客人都是谁,“听你长孙叔叔说,你刚才献上了两句绝妙贺词。你欧阳伯祖已经写好了,叫你过来一起观赏。”
李世民口中的欧阳伯祖是指欧阳询。中国楷书四大家之一。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适合那些初学书法的人临摹,而号称他的书法为“欧体”。
在李世民说话的同时,四个侍女各执一端将一幅字展示给众人。
欧阳询楷书特点是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但殷清风并不完全懂得欣赏,毕竟他缺少从小被培养的那种修养底蕴。即使他的瘦金体自认还写的不错,可那是他占了穿越的便宜。
李世民问道:“你觉得写得怎么样?”
殷清风躬身回道:“长者的墨宝不是小子敢狂妄点评的。”
“算你知趣。你欧阳伯祖的笔法,当世也只有三二人勉强与之比肩。”李世民点评了一下之后,转头对一位年逾花甲的老者说道:“先生,虽然这小子嘴上谦逊,但他的书法恐也自成一家之体了。他的用笔、结体、章法等俱与前人迥异。”
李世民在这种诚说这样的话,没人敢质疑,但每个人的脸上多少都露出怀疑的神色。
殷清风听了也是暗皱眉头。
本章 共5页 / 第3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