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永世帝唐 > 永世帝唐最新目录

第三百二十六章 东宫辩论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论初由管仲提出。

他说:‘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如此,则‘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

第一,时至今日,四民论应更改为士农工商学兵之六民论;第二,“士之子恒为士”等言论早已行不通了。

在晚辈看来,农为双足,可立于天地间而不倒;工为双手,让世人有绫罗遮躯体有房屋遮风雨而安居于天地间;商为血液,输送东西南北货殖让世人在丰衣足食外,能享受更好的生活;兵为兵器,保护自身不受外族侵略;学为饭食,丰盛的一日三餐才能保证躯体的健康。

那么士呢?士是躯体的心脏,没有心跳没有脉搏,躯体就会死亡。但,‘士’可否就因此而卑贱其他五民?

‘士’不是只有学儒者才被称之为‘士’。仓颉也非为儒学一家而造字。只要识文断字者,皆为“士”。

在晚辈看来,提出罢黜百家的董仲舒实为炎黄后人之耻辱!

‘士’为心脏,对躯体而言固然重要,但躯体又怎能脱离双腿、双手、血液、兵器、佳肴而存活?

‘士’若是有了优越感,便会极力压制其他五民。‘士’若是有了优越感,双腿双手就会残废、兵器就会迟钝、血液就会不畅通、佳肴就会变成鸠毒。”

“好!”李世民拍案而起,“说得太好了!大唐初立,这兵器不但不能迟钝,某还要把他磨得锋利无比!”

殷清风没想到李世民突然横插一杠子。

老迈的李纲吓了一跳,“殿下,天下虽兴,可好战必亡啊。”

“好战必亡?”李世民指着殷清风,“这小子可说了,好战不但不能亡,还会兴邦呢!”

李纲与陆德明享誉半生,成为皇太孙之师本是应有之意。若是另有名家大儒者顶替他们也到罢了,偏偏还是一个少年郎。今日比试虽非利益之争,名誉之争,但他们对殷清风的考校之心可是由来已久。

他们之前能接受殷清风来教导中山王,便是太子交给他们的《弟子规》和《三字经》。以他们七十余载的经验判断,这两本簿薄小册,称之为启蒙圣书也不为过。但能写出这两本簿册,非通晓先贤典籍之辈而不能。这殷清风到底师从何人,更有何等才能呢?

他们好奇心浓浓,但太子言明他们不要接触他。其中含义,他们多少能领悟一些。前几日听闻中山王欲回归东宫,他们试探询问可否见殷清风一面。谁知,太子却说让他们带着儿孙辈前来比试。

比试好啊,不比较安知谁更有才学。他们不信他们育人多年,还不如一个少年郎。

今日,学堂里授课的是一个小娘子,观其年岁也不过十四五岁。要不是她讲解的《三字经》也算中规中矩,他们必定要当场直谏了。

不可思议的是,那个被叫做黑板和粉笔的两样物品。授徒半生的他们明显觉察出它们的功用将是多么的强大。

学堂之上,先生在黑板上手书,下面的每个学子都能清楚地看到,这可要比单独地口口相授要简单明了得多,教授的效果也必然会数倍提升。

不管殷清风的才能到底如何,只《弟子规》、《三字经》、黑板和粉笔,就能让他名垂万古。所以,他们更期待与殷清风的见面。

见面之初,殷清风给他们的感观很好。他的五官相貌并不算突出,但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却扑面而来。让人看了,便心生信赖之心。

他的言论,只偶尔引用古人典籍,更多的是他自己的白话。虽然这白话让他们多少有些不适,但其中的道理却深刻易懂。

从欲念的解释,到知行合一,再到大道至简、六民论,侃侃而谈之下,让他们有种醍醐灌顶的领悟。尤其那句“透过表象看其本质”,可以说是探索天道的至理名言了。

但,能说出这么深刻言论的人,怎么就敢说出‘好战兴邦’的话呢?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又,“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治兵于庙,礼也。”。想要攻必克,守必固,战必胜,必定要在祖庙里举行,要取得祖先或祖先神的“佑助”,才具备政治合法性和宗教神圣性。

作为国之大事的战争,必须“经”之以五事:道、天、地、将、法。首先就是“得道多助”的“道”尽可能做到君民一致,上下同心才能取得胜利。

即使,“得道多助”,但先贤言:善政不攻,善攻不侵,善侵不伐,善伐不搏,善搏不战。

这两年来,太子“善政”之名天下扬,为何要听信那少年之言,要“攻”、要“侵”、要“伐”呢?就不怕好战亡国?魏晋以来,这天下的战事还少么?李唐已初显盛世之光,为何不与民同息,享受太平盛世?

“殷侯好战兴邦之言,老夫不敢苟同。”

殷清风道:“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两汉的匈奴、魏晋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以及隋唐的突厥,三千年来,屠杀了多少炎黄苗裔?

大唐不去攻打他们,他们就不牧马南下了吗?大唐立国八年来,遭受了多少次突厥的侵略?

所以,为大唐国祚计、为大唐的子民计,突厥必须要消灭!

只消灭还不是长久之计。

鬼方、混夷、獯鬻没了还有猃狁,还有戎、狄,匈奴没了还有鲜卑、羯、氐、羌,还有突厥。北方草原上的胡族生生不息的原因,就是汉人没有完全的消灭他们,没有将那里的土地变成率土之滨!

保卫大唐和子民只是出战的理由,再说说出战的意义。

治国的本质是让国民安居乐业。安居乐业的前提是有足够的土地。晚辈曾对太子言,两汉的末期,因为六千万的百姓没有足够的土地耕种,所以他们推翻了两汉。

大唐现今的人丁约三千万,不用百年将达到五千万。五千万需要多少的口分田和永业田?大唐可耕种的土地又有多少?

北方草原最少可以生养一千万的人口。一千万的人口,大唐就少承担三百万顷亩的耕田。那,大唐可耕种的土地也不过是九百万顷左右。也就是说,均田制已经不能保证五十年后还能继续实行下去了!

本章 共3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