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就有福了...”
蒙学堂的暖室里,殷清风指着绿油油的蔬菜对身边的学生们说道:“今日最后一堂课,就是采摘它们。现在,就用你们装满篮子的蔬菜,汇报你们一个多月劳动的成果吧~~~”
“欧~~~”“耶~~~”
学生们一片欢呼后,冲向自己负责的那片区域。
殷清风喊道:“豌豆、蚕豆、黄瓜、茄子、扁豆那些捡大的摘,其他青菜装满篮子就行了,别都拔了。”
黄瓜,原称胡瓜,南北朝时石勒改叫“黄瓜”;同样在汉代传入来的还有豌豆、蚕豆、胡萝卜、香菜和旱芹等;茄子和扁豆是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传入的。
而像菠菜和莴苣还要等些年才能传进来。
孩子们身体灵活,兴致勃发,没一会儿就带着一篮篮的蔬菜回到殷清风的身边。
殷清风见人都齐了,“这些蔬菜都归你们了,带回去让你们的家人也品尝一下。”
“欧~~~”
孩子们又是一阵阵的欢呼。
放学后,那四十八个学生,他会安排送回梧桐新村;裴行俭几个裴氏的孩子一个马车也装得下,他会亲自送回去;至于李承乾和他的兄弟姐妹,自己溜达回去就行了。
放假期间,这暖室由职掌薪炭、鹅鸭、薮泽之物,以供祭飨的司农寺下属的钩盾署接管。
殷清风带着妹子和学生们刚从学堂里出来,就见长孙氏的贴身宫娥在门外恭敬的等着他。
他让四十八个学生去找殷良先回家,再让妹子和裴氏的孩子们回教室等他,他则带着李承乾迎上去。
“奴婢拜见淮阳侯,太子妃殿下令奴婢请淮阳侯过去说话。”
到了长孙氏的宫殿,长孙氏正坐在圆桌旁蹙着峨眉,不知在想些什么。
她示意殷清风坐在她对面。
盯着殷清风看了好一会儿,她才说道:“昨日婶婶听你叔叔和晋安总管说,清风有意避居城南?”
避居...这两个字用得好。
殷清风拱手道:“陈郡殷氏式微多年,莫说北地诸族,就是在江左家族中,也名声不显多年。
现今殷氏因叔叔恩宠而显贵,山东和关陇诸族自然心有不甘。他们或许不会在明面上与叔叔和侄儿敌对,但暗中一定另有算计的。
叔叔英明勇武,定然不会受小人蛊惑,唯殷氏和侄儿需谨慎背后暗箭。
侄儿不在朝中为官,某些人只能另寻时机捉住侄儿的短处。但侄儿的阿耶身居显耀,一定会遭受某些人的功讦的。
叔叔日理万机,侄儿的阿耶又不谙为官之道。唯有侄儿暂时躲避,以求叔叔能照看家父。”
长孙氏轻叹一声,“你这孩子不但替你阿耶着想,也为你叔叔着想。真是至诚至孝的好孩儿。
既然你能明了朝堂上的险恶,也就能理解你叔叔每日与他们争斗有多艰辛。
现今的大唐看似日益隆兴,但有些人还是不甘心大唐的大一统江山能长久的坐稳。
你能想到这一点,真的很难得。”
长孙氏又露出笑容,“在你没有出现之前,婶婶和你叔叔日夜筹谋与他人如何争斗,也日夜思虑如何与朝中诸臣相处。但在你出现之后,你叔叔便不再是日夜忧愁了。
这都是你的功劳。”
她制止想要表达谦虚的殷清风,继续说道:“平心而论,以你进献的马蹄掌和新式农耕这两样,就足够给你一个七品的实职,或者是一个从五品上的县男封爵。
其他你的功劳,婶婶就不一一列举了。但婶婶几日和你说明,以你这些功劳,足以换回几个亲王的封爵。相比之下,李艺的燕郡王、李孝常的义安王,在你的面前就微不足道了。
你自己知进退,你叔叔也想看护你,就暂时委屈你封你一个小小的开国侯。不过你叔叔也和婶婶说过,等你和月丽成亲时,一定封你一个亲王爵的。”
殷清风连忙站起来,行礼道:“侄儿请婶婶向叔叔求情,这王爵,侄儿是万万不敢领受的。”
长孙氏笑容更盛,“一个驸马都尉的后人和亲王的子嗣,哪一个更显耀?就算你不为你的后人着想,还不为你叔叔着想?有功不赏,你叔叔可难堵悠悠之口啊。”
殷清风顺着说道:“正是不想叔叔为难,侄儿才要远离朝政,才会向叔叔谏言将百官分为内外属官的。
封异姓为王,在开国时只是权宜之计,而对于大唐江山来说,李唐皇室若想长久的延续国祚,此例就不能再因循下去了。请婶婶求叔叔收回成命吧。”
长孙氏的眼光中不知隐含着什么样的心思,他说道:“那可是亲王啊,清风真不动心?”
殷清风摇头,“莫说亲王了,要不是侄儿要安身立命,这开国侯的爵位侄儿也是要辞去的。”
长孙氏盯着殷清风许久,“婶婶记得你曾和你叔叔说过,一个人的权力越大,责任就越重。清风推辞王爵,可是...婶婶相信你是不在乎爵位是否显贵的。”
殷清风道:“诚如婶婶所言,这爵位是可以世袭的。
侄儿可以凭借着功勋而封王爵,但侄儿怕子嗣后人无德无才,平白辱没了叔叔的恩宠不说,或许某一日反因侄儿留下的爵位而招致祸难。
侄儿本就平庸一庶子,若不是有仙人点拨,现今依然是平凡人。而今有了叔叔和婶婶的恩宠,已是侄儿万世难求的机缘。所以,侄儿真的难以保证侄儿的子嗣也有才学为李唐效力的。”
长孙氏喟然道:“多少人为一个世袭爵位而不可得,但在你眼中却视若无物,不知该为那些人悲叹,还是赞扬清风你的胸怀。
说到清风忧心‘留下的爵位为子孙招致祸难’,以清风的才学,该不会不知道丹书铁劵吧。”
“铁券”,外形如筒瓦状的铁制品,民间俗称“免死牌”。
其制法为熔铁铸瓦,状如蒸笼,断而为二,形如板瓦,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受券人与朝廷各执一半。
“铁券”上的信词最初时用丹砂填字,合称“丹书铁契”。
南朝梁时用银字填字,即“银券”;隋时用金填字,亦称“金券”、“金书”,所以后世称“铁券”为“金书铁券”,又因“铁券”
本章 共3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