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兵部一事大事化小之后,李林甫竟然就那么放过了李适之,再没出手,还把与李适之交好的表妹夫韦坚擢升为刑部尚书。只是他也解除了韦坚所有使职,再不让韦坚插手国/家财政与税/收一事。
韦坚为此对李林甫甚是不满,但因其位高权重,又是姻亲,便不好表面上说什么,只好背地里抱怨。
他将满腹抱怨倾诉的对象,便是太子和边将皇甫惟明。
皇甫惟明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天宝四载曾于边境大破吐蕃,有赫赫军功在身。李蛮越年老,对军功便越是推崇,更有扶持边将与宰相互为平衡的想法,大喜之余便命皇甫惟明于天宝五载正月回朝献捷。
皇甫惟明为人耿直,早在太子是忠王的时候便是其部下且与之相交,又是韦坚故旧,对李林甫也早有不满。他只恨自己常在边关,不能为国除去这个奸相,便一见到李蛮,就要说李林甫的不是,当着李林甫的面也不放过。
李蛮还不想罢免这个让他省心顺意的宰相,便从不应承,也不拦着他说,还时不时地与萧江沅和李林甫眼神交流。一看到李林甫不得不微笑以对的一张老脸,他就忍不住笑出声来。
每当皇甫惟明说得过分时,萧江沅就会清清嗓子。
皇甫惟明对萧江沅既尊敬也关心:“萧将军莫不是受了风寒?”
萧江沅:“……”
李蛮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皇甫惟明:“???”
李林甫淡淡地扫了皇甫惟明一眼,便看向了萧江沅——你看我被骂得这么惨,忍心让我不出手么?
萧江沅却没有看李林甫,而是在垂眸思忖。两镇节度使掌握了整个大唐边境五分之一的兵力,如今大唐士兵又正在从府兵制向募兵制过度,对将领的依附越来越强,节度使的权力也越来越大,而皇甫惟明此人又早年便与太子交好……
她不知道太子与皇甫惟明之间是深厚还是君子之交,故而也迟迟无法断定,他们的这种关系,对李蛮来说究竟是福是祸。
韦坚已经失了实权,倘若李林甫想再对付皇甫惟明,似乎并无不可,只是李林甫一出手,便容易下手太狠,萧江沅却不想置皇甫惟明于死地。毕竟皇甫惟明是个良将,萧江沅也只是想削弱他的些许兵权,分离他与太子之间的关系,以保障李蛮的权位与安全。
她正要好好想想如何处理此事,事态的发展却急转直下,由不得她。
上元节刚过,御史中丞杨慎矜便上书弹劾韦坚、皇甫惟明于上元夜聚首于景龙观中,字字斥责韦坚身为外戚,不应与边将过从甚密。
这道奏疏事关重大,萧江沅不能不上呈给李蛮。见李蛮看完隐怒不发,她便主动请求调查,却不想调查的结果很不乐观——上元夜,韦坚不仅真的与皇甫惟明相聚于景龙观,在那之前还与出游的太子会面,交谈了片刻。
在李蛮和太子之间,萧江沅自然是选择李蛮的,便没有任何隐瞒。
李蛮立即召唤常参官们商讨此事:“一个是尚无登基希望的中年太子,一个是外戚与能臣,再加上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
听李蛮声音越来越沉,李林甫立即跪道:“启禀圣人,老臣有罪!民间早有传言,说皇甫将军此番回京,便是企图拥立太子。可皇甫将军曾中伤于老臣,老臣深恐将此事道出,有公报私仇之嫌,便一直隐忍不说。却不想老臣为了自己的名声,竟险些酿成大错9望圣人降罪!”
尽管韦坚和皇甫惟明真的在景龙观交谈过,韦坚在那之前也确实见过太子,也不代表他们三人真有图谋不轨的想法和作为。但李蛮自己就是靠政/变登上了皇位,这个阵容他再熟悉不过。他宁可多想也不要放过,便当即下令将韦坚和皇甫惟明双双下狱,交由御史台审理。
“至于东宫……”李蛮遍观殿内众臣,最终看向了身边最近的萧江沅,“还是将军替我去问问吧。”
萧江沅已经数年没有来过东宫了,这里的殿宇景致一切如旧,和当初废太子李瑛居住时没什么不同。
对于萧江沅突然的亲自到访,太子看似平静,有些游移的目光却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安和警惕。
太子隐忍,这一点在他小的时候,萧江沅就看在眼里。昔年他是皇后养子时,就不曾有任何骄傲放纵,如今成了太子,只愈发谦逊卑恭,李蛮对此感到舒适而安心,萧江沅却不然。她总觉得,人至卑而知荣辱,最易心有不甘,至谦则往往有所图,就像她本人一样。
不同的是,她是自己做出的选择,太子则多了几分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毕竟有李蛮这样严苛而敏感的父亲,他想平安度日,除此之外也没别的路可走。
得知了萧江沅此行的目的,太子才慌了起来:“是何人如此诛心陷害于我?!阿翁,你看着我长大,当是最了解我的。那晚……那晚我确实与舅兄见过一面,不过是街上偶遇,拙荆总抱怨舅兄以身为外戚之故,少入东宫见她,我便只是与舅兄寒暄了这几句罢了,再无他言!至于舅兄之后去了景龙观,还见了皇甫将军,此事若无阿翁,今日我尚不能知!君父健在,我怎敢有如此大逆不道之念想,又哪来的胆量?便是说得难听直白些,我已为太子,何必多此一举?!”
见萧江沅淡淡地站着,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言谈而有所动摇,太子愈发急道:“阿翁,父亲不信我也就罢了,他是皇帝,理应如此,我身为儿臣,不敢不忠不孝,也没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可是阿翁,就连你也不相信我么?”
萧江沅身为天子近宦,有时候是不能有自己的态度的,所以面对太子看似委屈的质问,她只能付之无奈一笑。她知道自己的不予置否并不能满足太子,故而紧接着便似不经意地道:“听闻殿下这里有一位名为‘李辅国’的宦官?”
进入东宫以来,她一直没有看到静忠的身影。她曾以为太子是为了某种原因,故意在她乃至李蛮眼底藏匿静忠,眼下便更确定了这种猜测。那原因或许与李蛮有关,或许也正是太子提拔静忠,甚至赐名的那一个。无论怎样,这都说明太子并无表面上那般,对李蛮恭谨顺从。
此事可大可小,毕竟每个子女都可能与父母产生各式各样的分歧,李蛮不喜欢的静忠,没准就真投了太子的眼缘。只是天家父子终究与臣民不同,天子和太子甚至从一开始,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敌人。
本章 共2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