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东汉风云录之乱世英雄 > 东汉风云录之乱世英雄最新目录

第四十一回 淮南三叛之二 石卵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有这样的动乱,东吴当然要象王基所预料的那样趁火打劫。东吴的丞相孙峻带着大队人马立刻冲着寿春杀

来。这个时候司马师的部队也渐渐集结完毕,大家都要求进攻项城,司马师不同意:"淮南的将士本来没有反叛的心

思,不过是被毋丘俭文钦逼迫而不得已做了贼。如今他们举事后,尽管到处拉拢盟友但淮河以北根本没人响应,而

他们的部下已经有人开始投降,这明摆着是崩溃的前兆。困兽犹斗,我们决一死战正合他们的心意。虽然必胜,伤

亡也不会小。时间一长,他们的阴谋败露众叛亲离,那时可以不战而胜。"说完,他命令诸葛诞率领豫州人马直接进

攻寿春,而征东将军胡遵则负责切断他们回寿春的去路,司马师自己进至汝阳。这一步棋就将死了毋丘俭文钦:他

们既担心老巢寿春守不住,又担心退兵会把四面的追兵带到寿春,进退两难无计可施。而面对司马师大军的压力,

淮南士兵的家属都在淮河以北,谁都不愿意给毋丘俭等卖命,不断有人投降,只有扬州附近刚刚归附的农民还在支

持毋丘俭。

司马师在汝阳,看到叛军的窘境后又给他们设下了圈套。邓艾将毋丘俭的使者斩首后,立刻带着一万多人先占

据了乐嘉城这一要地。司马师这时命令邓艾示弱诱敌,文钦果然带兵来争夺。司马师却偷偷从汝阳带领大军驰援。

文钦看到司马师的人马后才知道上了当,惊慌失措。然而,他仅仅十八岁的儿子文鸯初生牛犊不怕虎:"趁他们刚来

立足未稳,不如半夜突击。"于是文钦父子分兵两路,夜里文鸯突然就冲进了司马师的大营。司马师听到军营遭受奇

袭,大吃一惊,他那本来就长着肉瘤的眼睛居然掉出了眼珠。他紧紧咬住被子强行忍住剧痛,以至于被子都被咬破

。而文鸯奋战一夜却没有等到父亲的接应,天亮后他看到司马师大军势头太猛也只好突出重围。司马师当即就命令

大家将剩勇追穷寇。文鸯看到有追兵,估计如果不能先将其挫败是逃不了了,带着十几名骁勇的骑兵反复冲杀,硬

是把追兵打退。司马师再次命令八千骑兵追击,也被文鸯一个人反复冲杀六七次,每次都杀伤一百多,终于逼退了

追兵。赵云长坂坡的英勇并没有历史根据,而这次确是白纸黑字。这个文鸯,简直不是人啊。

王基看到邓艾将文钦调动后,立即进攻防守被削弱的项城。项城的毋丘俭听说文钦打了败仗,知道大势已去马

上掉头南逃,于是本来就人心涣散的叛军终于溃不成军。文钦在回项城的途中听说老大跑了,自己估计也支持不住

打算回寿春。此时寿春已经被攻克,他只好南逃东吴。正好东吴的孙峻正北上打算捡便宜,半路上遇到文钦后连着

兵马一股脑地收归己有。毋丘俭的运气则糟糕得多,他半路落了单后虎落平阳,被村民所杀。诸葛诞到寿春后,寿

春军民以为司马师要大开杀戒惊恐不安,逃到山林里的或是南逃东吴的不下十几万。司马师先任命了诸葛诞为镇东

大将军,扬州地区新的首脑,然后将毋丘俭灭三族并收他的党羽七百多人下狱。然而,他仅仅将其中为首的十几人

处斩,其余的通通赦免,撤职而已。孙峻见到寿春已经被控制,也带着文钦回了江南。淮南的局势,再次被司马氏

稳定。

淮南三叛中,这第二叛是最无聊的一叛。毋丘俭文钦的反叛过于轻率,既得不到其他地方也没有下层官兵的支

持。胁迫军民起兵后却上表将司马家称赞了一番,没有任何破釜沉舟的勇气。这除了打击自己本来就不高的士气外

没有任何作用。果然,司马师的大军往前一压毋丘俭文钦就立刻垮了台。毋丘俭文钦动手时看起来并不是不自量力

以卵击石,但反过来司马师一动手就看到,他确实是在以石击卵。

司马师经过这么一战,他本来就不好的身体也拖垮了。他回师到了许昌后,留守洛阳的司马昭连忙来看望。司

马师在病榻上将军政大权全都交给司马昭后,病逝于洛阳,享年四十八。曹髦听说后,立刻下旨追悼慰问,并以东

南刚刚经历叛乱要司马昭留守许昌,命令尚书傅暇带领大军回洛阳。曹髦打算以这样的布置来摆脱司马氏的控制。

然而,朝廷内外还有哪个人忠于姓曹的?傅暇钟会商量后,傅暇自己就上表谦让,同时司马昭率领大军回师洛阳。

曹髦看到自己的诡计不能得逞,被迫升司马昭为大将军并录尚书事,曹魏的大权由司马宣王景王就这么名正言顺地

传到了文王司马昭的手里。钟会这一战初露锋芒,从此常常得意之色溢于言表。傅暇看不惯,免不了规劝几句:"建

功立业不是那么容易的,你还是小心点好!"趁着司马师亲征淮南病逝等一系列变故,西蜀的姜维又打起了陇西的主

意。然而此时关于北伐,蜀汉的内部矛盾终于激化,征西大将军张翼公堂之上就和姜维争执了起来,认为国小民弱

,不能连年动武。姜维不但不听,还带着张翼一起北上。同时出征的还有夏侯渊的儿子,此时已经升任蜀汉车骑将

军的夏侯霸。

关于蜀汉的北伐,这里谈一点自己的看法。这一点上,蜀汉和魏国战术上互有胜负一直是大多数人争论的焦点

。但是蜀汉战术上的胜利到底是能够带来战略上的转机,还是会导致战略形态的进一步恶化?这看似当然的问题其

实并不简单。对此,我认为最为精辟的论述要数战国时纵横家的鼻祖张仪。这里将《战国策》里他游说齐王的话原

封不动照搬,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是何故也?齐大而鲁小。

今赵之与秦也,犹齐之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

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胜秦之名,而国破矣!是何故也?秦强而赵弱也。

战术上的胜利不但未能带来战略态势的改善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