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穿越之颠覆三国 > 穿越之颠覆三国最新目录

创作大家谈之--myajax95兄的评论专用帖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者感觉过瘾,需要像项少龙那样整天活在刀尖上的刺激情节。不知该怎么取舍为好。

灵山的回复:

年龄问题已作答复,请参看作品相关中的说明及作者手札。

毕竟这是部穿越小说,不能当历史小说来写,那样的话读者更少。还有个情节问题,这个主要是读者群的定位,作者本人主要是定位在对历史有一些深入了解的人群中,至少得看过三国演义的。如果要迎合流行潮流,一开始穿越的时候就把人物定位到名人身上,那样,作为写作初衷,作者自己也不愿意。

关于孔明,其实可以用现实中的人物来套,我们现在认知一个人一个是看他如何说,说的是否有道理,二是看他如何做,做的是否让人心服。这里设计的初期的孔明主要是看他如何说,是否说的有道理。

还有点一定得分清楚,魏延在智略上不能等同于关羽张飞,这人是个个性很鲜明的人,也是个很纯粹的人,具体表现就是爱憎分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那种,这是作者的一孔之见。

千古以来,魏延就是个争议人物,公婆都有理。

感谢你提出的问题,说明你用心看了,再次谢谢。近日有空,我将年龄问题的帖子专门归集在一类放在作品里。

myajax95兄10月5日的长篇评论:

罗贯中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刘备,诸葛亮的粉丝,写作角度自然和历史偏差很大。像张飞,赵云这类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最多不过是二流的。

甘宁本来就是蜀中将领,反叛后在荆州当贼,在北方已经基本被曹操占领的情况下想拿下荆州和西蜀是自然的。至少我不觉得怎么高明。同时还不甚可行。战线拉的那么长很容易被个个击破。甘宁最值得称道的是战前的勇猛和大将风范,南郡战曹仁的时候孤军深入被围,临危不惧,能潇洒的坐在城头喝酒,这胆识对士兵心中的恐慌是莫大的安慰。还有提出百骑劫魏营的勇气,出征前对将士的鼓舞,让所有人确立效死的决心,无一不是超一流大将的气质。谁家大营里有这样一员将,士气可先增加60%

灵山回复:

第一个问题:赵云为什么在刘备阵营作用不大的问题。

下次有时间成文吧。计划中赵云评传一个主要的观点是刘、诸葛、赵三人的关系问题。

第二个问题:甘宁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有学者认为,诸葛的隆中对源于江东。另一个假设如果此时孙策尚在,江东肯定入川,不仅是为开疆拓土,而且还有大批的人力资源,刘备的班底估计也尽归孙氏了,那时天下姓魏还是姓吴?我看是姓吴的可能性大。

(有时间再回,我强烈有话说)

myajax95发表于2009-10-1316:16

战争中的问题

抱歉,可能挑剔的有点多。这几章感觉有点问题。这一章里一百人怎么看得了七千人的俘虏?就算南京大屠杀的时候日军也没有以这种比例来看管俘虏吧?况且那时国军的俘虏兵还都是用绳子栓着,鬼子还有枪。还不敢停顿,立刻一千一千的枪毙。这满山遍野的坐七千人,中间只有一百人看着,实在为他们捏把汗:)

另外糜威这个表现应该遭到严重批评吧?那边城都快破了,人们敢死般的回去救援,他却跟几个已经没什么战斗力的兵射箭逗着玩?这个值得批评。在三国里从来没有见谁在阵前这么玩,都是出马只一刀将敌将斩于马下,然后冲进大军解围,敌军如波开浪裂般散去。

还有上以节冲出六百个人怎么抓住六千个人的?杀六千人可能,要是抓六千人就算拿着步枪威胁也吓唬不住这么多人吧?除非这些人已经想好了,被抓不会死,一定有饭吃,比逃跑好多了。

最后一个意见就是储量的问题,如果天下都缺量,只靠风翔城的存量的话,最开始存了一万多人三年的粮食。这出山第一站前后抓了一万多俘虏。这样粮食就只够吃一年半了。这个数字很危险!

书写的好人们就会多琢磨,请别见怪!

灵山回复:灵山首先欢迎更多的读者进来嚼书,这对作者是个促进。myajax95兄有想法尽管说,别顾及其他,灵山跟你说话也不转弯抹角,直接交流。

听老辈人说过,倭人占领我们这地方的时候,两个鬼子兵就敢下乡扫荡。当时他还感叹,要是现在,别说下乡,还没出城估计就被人打死了。

淮海战役时,也有个例子,共军一个班俘获了国军一个营,注意,这是正规军,是职业军人。

前文其实也有铺垫,介绍了曹操青州军的来历,目的也是为了这个情节。

糜威的问题。罗贯中写许褚裸衣战马超不过一百来字;赵云解救刘备就一句话,那是大师级的水准。但如果在网络上,我估计,罗贯中早就被读者骂的狗血淋头了。

糜威的做法作者认为无可厚非,这是凤翔城的第一次野战,而且是以六百骑兵对阵八千余人。如果不打掉对手的信心,对手会立刻土崩瓦解吗?而且,以后的作战,肯定不能设计为敌方大将一死,顷刻整个部队土崩瓦解。那就没什么看头了。

再者,从预定的战略上,凤翔城希望武原是个烂摊子,这样便于接受,便于下一步的计划。

粮食问题肯定会出现危机,所以,屯田令马上就会颁布的,土地改革是这章节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土地问题将会引发这章节的主要矛盾。

这本小说有个难点,既要考虑象myajax95兄这样层次比较高的读者的品味,又得兼顾爱好情节喜欢轰轰烈烈的场景的读者群。既不能把它写成历史书,又不能一味的追求诡异的情节。

比如有读者对开头的混帐穿越设计提出异议,认为流俗,其实,很多读者就是被开头的这情节吸引进来的。

兄对这问题有见解,可以参考。

myajax95发表于2009-10-1615:58

现代战争中因为有枪使得控制范围增大很多。同时淮海战役中很多俘虏是没等打就自动投降的。共军喊一声投降就有馒头吃就降了一大片,人数越打越多。这和当时两军的对阵形势,交战记录和卧底人数都有很大关系。在文中这种双方都不太摸对方的底的情况下不太容易发生。虽说黄巾都是粗人,拿自己小命投资的时候应该还是会

本章 共3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