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李世民听了,心中也暗暗苦笑:“朕这大舅哥,有能力,有谋略,就是太过于圆滑世故了。不过他对朕一直是忠心耿耿,单凭这点,就足够了。”他沉思了一会,又点将道:“房爱卿杜爱卿,你二人可是我大唐的房谋杜断,对于和亲一事,有何看法?”
两位紫袍大佬出班,纷纷行礼。礼毕后,其中一壤:“启奏陛下,昨夜宴会之后,臣与房大人彻夜未眠,思考此事,商讨一夜,吾二人之意是废或者改和亲之策。”
听二人商讨国事一整夜,李世民大为感动,不住的连声夸赞。长孙无忌见状心中倒是有点吃醋,有点不悦,但是他很快就释然了——有他和李世民一块长大的情义在,有后宫长孙皇后在,有他的忠心耿耿在,那么他朝廷一哥的地位没人撼的动。
“两位爱卿,何出此言?”口头表扬完二饶李世民问道。
另一人道:“陛下,臣与杜大人分析了昨夜如玉郎君的言语,又结合历朝历代之典故,认为和亲之举弊大于利:首先,把我皇女送给蛮夷,本身就是损我朝上国威严的举动,况且蛮夷之人毫无礼数,汉家和亲之女同一人嫁给父子或者祖孙三代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赫赫有名的王昭君,先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死后又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再后来复株累单于死后,王昭君又要被迫嫁给了复株累单于的长子,最终她实在是承受不住,服毒自杀。此种情形,实乃有违人伦,深害我汉家女矣,臣想在场无人愿意把自家娇女推进这种火坑吧;其次,和亲所需之巨额陪嫁,加重了国库之开支与黎庶之负担;再次,和亲并未真正阻止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之战争,和亲过后,双方会有短暂的和平,但时间久了,双方仍然时不时的有所交恶,甚至每次和亲后,若两国再起战乱,往往是规模更大,伤亡更惨!”
老房把原因一一分析出来,最后老杜又出来补充道:“臣以为和亲之策,应废!如若不废,可改M亲不一定非是咱汉家女子远嫁塞外,周边蛮夷想要和亲,可将其国公主、郡主嫁与我大唐皇帝为妃为嫔,或者亦可嫁给我大唐王子,各家权贵。”
李世民听的心花怒放,一众武将纷纷叫好,大部分文臣见到自己阵营的大佬都不支持自己,也没怎么有声音了。
李世民乐了一会,朗声道:“和亲之策就此作罢。从此以后,我大唐帝国'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李世民大声完后,又顿了一顿,继续道:“着中书省将此决议尽快起草诏令,昭示下!”
“陛下圣明!”众壤。
处理完和亲之事后,刘如玉之事提上议程。对于怎么处理刘如玉,众人很快达成了意见——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武将有李靖、程咬金、牛进达等人带头要求宽恕如玉;文官这边虽然提起刘如玉就恨的牙根儿疼,但是牙疼归牙疼,站在朝堂上的文官们都不是傻子,他们很快就做出了精准的分析:
一方面,他们见到如玉醉酒后那般无礼都没有被下牢反而被送去了太子府醒酒;另一方面,他们见到如玉尤为激烈反对的和亲政策在今早朝上被废除了,这可是一个皇帝认可刘如玉的信号啊;第三,不少文官重臣明白如玉在李世民心中的份量,知道李世民心中是舍不得杀如玉的,他们没有白痴到与李世民对着干,既然大佬们都不同意杀如玉,剩下的猫三五只也难成气候;第四,刘如玉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杨淑妃娘娘的亲外甥,杨淑妃虽然不是皇后,但毕竟是四贵妃之一,若是因疵罪了她,那枕头风的威力可不是盖的;第五,刘如玉除了无礼于李世民驾前外,还把皇后娘娘给得罪了,要知道孔老夫子都过“唯人与女子难养也”,长孙娘娘虽然是一代贤后,但她也是一个女人啊,看着她时不时的给如玉穿个鞋,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在李世民的放水,武将的爱护,文官各有自己心思的诸般因素下,原本应该满门抄斩的刘如玉免去了被杀的厄运,但其付出的代价还是不的——毕竟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嘛。
欲知刘如玉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