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天下战图 > 天下战图最新目录

天下(二)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还是可以的。

“以先生之能,不管在哪里都能够位极人臣!为何要如此呢?”

“公子有所不知!大魏天子虽实行仁政,但天子善妒;而朝内文臣少,满朝武将!而大梁天子则新君登基却大兴刀兵!天子有喜怒无常!至于大齐则偏安一隅,而天子有屈与儿女情长!不知进退!”穆先生当自己说到宣帝时,额头的汗珠密布,辱骂和妄自评论天子可是要除以凌迟之罪的。

“先生就料定本公子就是大仁之君吗?”

“至少公子,既不困于儿女情长又不好大喜功也不妒忌猜疑,那竹雅为何不效忠公子呢?”

“先生,在下失礼了。”

“无妨!”

“先生可否与在下讲一下如何治世!”

治世,儒家的政治概念,意为太平清明之世,与 “乱世” 对举。《荀子·天论》:“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儒家把政通人和、社会安定之世称为治世,把政治昏暗、社会动乱之世称为乱世。

治世的标准人民生活富足,不过度劳累;上下风气正,人民知书达理,治安好,人能保持心中的仁善;

政治清明,不腐化,贪官污吏、酷吏少,上层道德修养高;国力强盛,军队素质高,不乱发动战争。

治世成因统治者道德好,治国有方,轻徭薄赋;好的政令能够执行;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发展;国力较强,内部和平必须政治清明,人民安乐,国内较和平,轻徭薄赋;”其实都是在照搬诸葛煊和六部的对话!

“先生真乃大智慧也!”

“而竹雅还有一条,请公子好好铭记于心老子关于圣人的说法:“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并作焉而不为始。”(《道德经》第二章)“圣人为腹不为目。”(《道德经》第十二章)老子心目中的圣人,显然有别于儒家心目中的圣人。儒家推崇的圣人,着眼于“迹”,着眼于“为目”,不实惠也不实用,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而老子推崇的圣人,着眼于“道”,着眼于“为腹”,反对做表面文章。老子从“道不可说”的本体论出发,不承认形式美的有用性。同时,他也不承认道德规范的有效性。老子认为,世俗世界中的所谓美、所谓善,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他要求超越相对,进入绝对,领略真正的美和真正的善。真正的美是与道为一的淳朴之美、内秀之美,真正的善是与道为一的淳朴之善、内秀之善。以道为基础,真善美统一起来,这就叫做“复归于朴”、“返璞归真”。老子所倡导的纯朴之善、内秀之善,主张为人朴实无华、真情相待、无为洒脱,成为传统伦理思想中抨击伪善之风的利器。老子敬慕的圣人,与儒家有别,乃是一种“得道”的人格、达观的人格、潇洒的人格、超脱的人格。借用方东美的话说,儒家敬慕的圣人是“时际人”,道家敬慕的圣人是无为而治有些研究者常常批评道家,以为道家不重视实行,只喜欢玄谈冥想、坐而论道,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道家在许多问题上同儒家有分歧,但在重行这一点上,同儒家并没有分歧。众所周知,道家非常重视“道”的观念。他们所讲究的“道”,就内含着“行道”的意思。他们历来反对仅仅把道当做言说的对象而不去实行,故而老子才提出“绝学无忧”、“绝圣去智”、“道不可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等警世之论。在《道德经》五千言中,我们透过那些貌似玄虚的话语,很容易发现老子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对治世之道的关注。老子治世之道的基本原则就是“无为而治”。我觉得,“无为而治”的原则包含着三层意思:低姿态!老子认为,掌权者不要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在下层面前,应当采取一种低姿态。举个例子来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掌权者千万不能摆架子,千万不可刚愎自用;那样做,不会有好结果,因为“强梁者不得其死”。君王应该懂得“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的道理,把自己当成“寡人”。老子的本意是想让君王以寡人自谦,保持一种低姿态,没想到“称孤道寡”后来却成了君王的专称,成了实际上的高姿态。这是老子所始料不及的。无常心!老子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第十九章)这句话今天就是“以人为本”的意思。老子强调,掌权者要为百姓着想,不能只为自己着想,不能有常心、有私心。在重视民心、民意这一点上,儒道两家是一致的,但各自施政方针不同。儒家要求掌权者施仁政于民,老子觉得没有必要,他的主张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君王不要以救世主自居。

小国寡民

老子提出治世之道,目标是造就一个理想社会。老子设计的理想社会就是“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有的论者指责道家搞复古倒退,要把人类拉到远古的蒙昧状态,恐怕是一种误解。他们仅从字面上解释老子,没有了解老子这样说的真意。在他所描述的社会里,人民的生存得到很好的保障,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与他人和睦相处;由于没有交往,因而也就没有冲突,没有君子小人之分;大家和平相处,从来也没有战争的发生。”这是在枯井旁边听见的,似乎这条才实用于当今天下。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