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天脉谜踪 > 天脉谜踪最新目录

第二百七十三章 各朝代服饰(背景介绍)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服饰史由原始社会以巫术象征过渡到以政治伦理为基础的王权象征的重要历史时期。

据《周礼》记载,当时人们将礼划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等,合称“五礼”。王后、命妇的服饰,主要有袆衣、褕翟、阙翟、鞠衣、展衣、褖衣六种。袆衣、褕翟及阙翟是随王参加祭祀的礼服。展衣是礼见天子、宴见宾客的服饰。其他贵妇服饰也定有详细制度,各有等差。

商周时期的服装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五种;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多次色。服装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衣服的领、袖及边缘,都有不同的花纹图案,腰间则用绦带系束。

商周时期的礼服,代表当时最高级的服饰式样。衣服有长及足部的长袍,也有分为两截的上衣下裳。衣,一般是窄袖、紧口、领子缘有宽边,以对襟为主,也有偏衽的式样。裳是长齐小腿的裙子。腰间束带。腹前悬挂一块长方形的“黼黻“。当时没有裤子。只在小腿上缠绕裹腿,古人叫作“行滕“,或“邪幅“。脚上穿各种质料制的鞋子。头上戴的,是贵族男子专用的冕、冠、弁等“头衣“。

贵族的礼服大多是狐皮裘袍,特别是白色的狐裘,极为珍贵。贵族们为显示礼仪,就在毛裘外面罩上丝织的锦衣,叫作“裼“。有时在裼衣上还可以再加上一层外衣,叫作正服,这是在重大礼仪中穿的礼服外衣。西周宗法礼仪制度的形成,不但确定了尊卑上下各个等级的不同服装式样。而且要求随着不同的礼仪换用不同的服饰。

周代的帝王礼服由衮、冕、黻、带、裳、幅、舄、衡等服饰组成。衮,是绘制上或刺绣有各种图案的彩色上衣。冕,是帝王戴的顶上有平版的冠帽。黻,又叫蔽膝,是腹前悬挂的长方形织物。带,指用皮革制作或丝线编织的腰带。裳,是下身穿的长裙。幅,又叫邪幅是缠在腿上的布带。舄,是金线和红线编织的厚底鞋。衡,是用来固定冠冕的头饰。

西周礼仪制度确定了各个等级的不同服装式样,而且不同礼仪要穿着不同的服饰。帝王的服装花纹共分成12种,只有在天子的服装上才会全部出现。诸候们只能使用龙以下的纹样,士用藻纹与火纹。大夫的服装上可加上粉米纹。窄袖织纹衣

矩领窄袖长衣,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这个是绅带。

窄袖织纹衣,这件衣服矩领,领、袖、襟、裾均有缘饰,肩上有披肩,腰系绦带,并在右侧挂玉佩。属于当时一般士人的服饰。

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

皇后常服,戴龙凤珠翠冠、穿红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绣有织金龙凤纹。虾米拿这个是大袖衣。

这个叫霞帔,是一种帔子,它的形状象两条彩练,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垂一颗金玉坠子。霞帔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

明代暗绿地织金纱通肩柿蒂形翔凤短衫(传世实物)

此为女衫。款式为交领,右衽,长阔袖,左右开裙,白绢护领、白绢袖缘,狭袖口。质地为直径纱,缠枝锯莲平纹花。肩、袖织金为云肩、袖阑式祥凤纹,内间饰锯莲纹

此件龙凤袍系红色绸地,上绣金彩龙凤及立水纹,袍式为立领、右衽,袖宽五十三厘米,加四十一厘米的袖头。领口宽十七厘米、深五点四厘米。腰宽六十厘米。下摆宽九十三厘米。

明代桃红纱地彩绣云蟒裙

仕女头带《分巾》,是一种冠饰,象月牙形弧状饰物。身着短袄长裙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结构上,汉服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通过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舆服志千年不变。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从形制上看,大衣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袴)、“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袴褶,“通裁”制(长衫、外披)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着裋褐(上短衣,下长袴)。汉服是通过夏商周最古老的衣裳变化而来的,连裳或者深衣本来是公卿诸侯燕居的穿法,自汉朝以来作为第一礼装。

汉服用布分为:锦、绢、绫、罗、帛、布、棉、麻、纱等等。周礼就规定有典丝、染人从事印染。传统染色材料包括:红花、乌梅、芦木、苏木、黄櫱、青

本章 共2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