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如果贵族就完全了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那么不是贵族,就可以完全冻死、饿死、杀死或者舍弃,留下纯粹的贵族,是不是?”
杨太后说:“那是不仁,不应该的。”
林夕说:
“太后可以看看史记,朝代更迭,其实更多的是生产力和人口的矛盾。
刀耕火种的年代,十亩田轮作,可能满足一口人的生存;
若是一户人家均有三百亩田可以耕作,那么他们家娶妻生子,每歹繁衍存活三人,第二代就有五人,第三代死掉上一代,第二代的五口人,繁衍十五口,加上第二代,就是二十口;
二十口需要二百亩田,三百亩田还耕不完,绰绰有余;
但是到了第四代十五口繁衍四十五人,死掉上一代,加上第三代,就是六十五口;
六十五口就需要六百五十亩田,三百亩田就不够吃了,其中至少三十口人就必须迁居他处,他们迁移到哪里呢?
大宋朝上亿百姓,宋仁宗时,范仲淹在奏议《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臣知苏州,田出税者三万四千顷,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
方回《续古今考》说:余在秀……望吴侬之野……皆佃户。……假如亩产二石或三石。以二石计,2石米,是4石稻谷。
一石为四钧,一钧是三十斤,所以一石是120斤,亩产4石,,折合今市制亩产381斤;,,%;,%。
为什么比前朝增长,因为真宗大中元符三年(公元1011年),朝廷派人到福建,收取占城稻三万斛,到中原种植然后中原的产量大大提升了,到了南宋年间,江南十之八九都已经种了占城稻,占城稻高产并且可以生长期短,一年可以种双季,有些地方分甚至可以种植三季。
,,粟米出米率按照六成折算;
汉代戍卒每年的口粮723斤粟米,唐代需要1068斤,差不多要18亩或者19亩的田地。
汉书《食货志》记载,五口之家有田百亩,折合到宋代的大约是69亩,,,就会饿肚子。
宋朝子民已经超过1亿人口,需要18亿亩以上的耕地,南宋比北宋土地面积更小,如果不是商税收入支撑朝廷,汉庭或许早就民变沸腾,无需女真、蒙古侵略,自己就崩溃了!
如果没有女真、蒙元的侵略,就算三十年一代人,一亿人按照育龄夫妇百分之二十计算,就是两千万人,一千万对,一代人就算只生三个人,就是三千万,一百年就要人口突破2亿人,我们没有土地怎么办?
我们有36亿亩土地可以开垦吗?还要不要盖房子?建城市?造工坊?建兵营?
很多地方并没有石炭,他们冬天用什么取暖?砍伐森林吗?
有一些数据显示,有宋一朝耕地面积最多5亿多亩,粮食产量不到500亿斤,当然这些亩数和斤数,始终有各朝代不同的面积和重量变化,但是如果以粮食为主,人均年粮食消耗确实需要将尽500斤,如果将田亩养殖牛羊鸡鸭,那么总体产出还会减少,就是养活1亿人的规模!
如果没有新的创造,即便是没有任何天灾人祸,一两百年,也会自相残杀,直到剩下来的人口,能够在当前的土地上维持生活。
所以,再一个封闭的环境中,维持统治的唯一奥秘,就是杀死对手。
但是贵族一定会生下聪慧的子嗣吗?”
杨太后结结巴巴地说:“当然,也不尽然。”
林夕说:“皇家子嗣一般情况下,要比贵族和百姓少,才能够不需要劳作,就获得钱粮,对吧。”
杨太后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是”
林夕说:“皇家子弟只能做官,但是治理地方,却需要官僚和世家,他们就没有能力蒙蔽上听,甚至联手推翻吗?”
杨太后说:“当然有,春秋战国代周,三国代汉,乃至大宋代唐。”
林夕说:“太后,你这样敢于承认现实,就是一种极大的进步,骗人这种事情,可以在同一时间欺骗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时间欺骗一个人,但是永远不可能在所有时间欺骗所有人,上天若真如此,它自己就灭亡了。”
杨太后脸色稍霁:“上人真是耿直呀。”
林夕说:
“太后,在我们的那个世界里面,有一个王朝,叫做明朝,明朝灭亡前,皇亲国戚大致在4万-5万左右,理论上他们不能工作,不能经商,他们必须有朝廷供养,如果每家有管家仆役婢女二十人,光是皇族直接吸收民脂民膏供养的,就要达到20万;
这样的皇族数量在上,那么官吏又怎么会甘于人下呢?
这样的皇朝只凭几个好人、能人,是绝不可能长久的。
明王朝最后一任国君,最后自己吊死自己,在京城,实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虽然也有些气节,但是也就仅此而已了。
当他们王朝自己治下的一个邮递员起兵反叛,再加上外族入侵,皇城要破的时候,皇亲国戚、满朝文武,没有人捐款超过一万两,有些捐出几百两,更多的一个铜子也没有出。但是,快递员的造反军来到以后,被抄家千万两白银的不在少数。
对了,在我们的那个世界里面,你和陛下,也已经死了,陆秀夫丞相背着陛下跳海死掉了,你也死掉了。”
杨太后面如死灰......
林夕说:“也别着急,你看,现在你和陛下不是都活着吗,而且陛下已经自己改名字叫做肖兵了。”
......
杨太后咬咬牙说:“上人,我,需要改名字吗?”
林夕感觉到乖乖的:“额,太后,你知道吗,我虽然不是学习历史的,所以只知道一些常识,但是好像,我们原来的世界里面,陛下的名字还是记录在史书上的,而太后您,只有一个姓,就是杨太后,我也从来没有听过你的名字。”
杨太后低下头,过了一会,抬起头:“我的闺名是毓秀,母亲唤我秀娘。”
林夕略略有些尴尬:“那么,好吧,太后,你自己选一个好名字。”
太后说:“我是说,上人可以自己选怎么称呼我,杨毓秀、毓秀或者秀娘,都可以。”
林夕思考了一下:“若是军中,你和慧娘、珍娘他们在一起,唤做秀娘,更容易隐
本章 共3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