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重造天下 > 重造天下最新目录

第81章 祭陵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圈围墙包裹,最外圈周长28里,最内圈周长六里。这里埋着朱元璋的父母,大哥大嫂,二哥二嫂,以及两个侄儿,朱元璋是老四,和朱棣一样,老四都凭本事当了皇帝。这时,正红门缓缓开启,众人从两侧的桥上通过,进入大门,走在队尾的刘洪起已看到陵墙里焦黑的屋顶。原本,他应该看到一片林海中的金碧耀煌。

朱恭枵刚进大门,就见左方有一辆32个轮子的大车,车身细长,要用200个人拉,每行十里便要更换轮上的铁箍,这是运大木的特种车辆,朱恭枵心道,又要兴大工了。大明二百多年来将许多千年古木化为大殿的立柱,然后,若干年后在某场大火中化成余烬,便要再兴大工,再伐大木。只是此次大火不是由火烛而起,而是故意纵火。烧焦的大梁上飘荡着几絮灰絮,朱恭枵望那大梁,心中用开封话叹道:“灰子长哩拉拉串”。

经过一重又一重被焚毁的红门,红桥,棂星门,经过一座又一座倒塌的宫殿,队列停在了金门前,金门的两扇大门还未及上漆。朱元璋的爸爸生于句容朱家巷,后来逃荒到泗州,生了朱元璋的大哥,又逃荒到灵璧,生了朱元璋的二哥,再逃到虹县,生了朱元璋的三哥,再逃到凤阳,那时还叫钟离,在钟离东乡生于朱元璋。一路逃荒一路造人。

朱元璋生于钟离东乡,就是钟离县东部,而中都及祖陵则位于钟离西乡,那是在朱元璋十岁时,他家迁到了西乡,这里叫太平乡,太平乡的孤庄是朱元璋十岁以后的家。朱元璋的二哥,三哥皆入赘到女方家,当了赘婿。大明的官员对太祖家庭的了解大体就是这些。

金门许许开启了长长的神道,神道两旁是36对石象生,卧象立马,拄剑的武士,捧笏的文臣,张国纪对这些雕像很亲切,因为皆是宋代风格。明初距南宋不远。一队太监抬着整猪整羊进了金门,上了神道。在神道中央也有五座桥,将36对石象生隔为南北两部,桥下是金水河,反正甭管是北京还是中都,也甭管是皇城还是祖陵,里边的河一律叫金水河。在神道入口一左一右立着两座大碑,每座有两人高。左侧的大碑驮在一物上,此物龙头龟身,叫作鳌,右侧的大碑则是无字碑。左侧的大碑上刻着朱元璋作的墓志: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埋三尺,祭何肴浆,既葬之后,家道惶惶,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云云。神道尽头是一座大丘。

硕大的陵墓下摆着几张桌案,桌案上是香烛,祝文,少牢,酒,果,以及点着红点的大馒头。神道上,十六个头磕过后,年老体弱的官员已是爬不起来,五十岁朱恭枵还要强撑着宣读祭文:某年某月某日,仁祖,淳皇后曾孙朱恭枵,谨致祭于皇高祖陵前——”。排在队尾的刘洪起没心思听朱恭枵的嚷嚷,他看着一旁的石人石马,这些石人都没脖子,因而十分结实,得以历经六百年风雨人祸,传到了庄士之世,在庄士上初中时,曾来这里春游,那时这里只剩一个大土丘以及这些石人石马,宫殿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看着这些似曾相识的石人,刘洪起心中感叹。

终于,随着一声尚飨,仪式结束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