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卿本佳人奈何雄气 > 卿本佳人奈何雄气最新目录

第四十四章 梦想与成就,结束即是开始1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物理材料R的发明可以减缓生物体内钙矿物质在太空环境下的流失,若将R应用于太空服的制造,人体钙流失的减缓速度是目前世界最先进太空服的二十三倍……由于数据上的巧合,该固体材料取名代号“染色”,它是由卡文迪什实验室的三位博士生共同研制发明,经过试验证明效果后,目前已有数十个国家预订该材料用于航空科研……”

“所以,我们对今年诺贝尔物理奖的评价是:他们合成了一种可以在太空环境下减弱辐射对钙物质流失的新材料,对未来踏上太空的宇航员的身体健康起到更大的保障作用!”

“因此,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是——”

“费得岚。卡文迪什,英国。”

“梅迪莲。安,法国。”

“以及……未白。许,中国。”

“恭喜三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获奖者上台接受国王陛下为获奖者颁发的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

哗啦啦的掌声一片,颁奖者不断说着恭喜的祝贺话语,获奖者激动的热泪盈眶。

唯有许未白在他人看来,这一位诺贝尔史上最年轻的第一位中国女科学家比任何人都淡定从容,而她的美艳气场更是为她镀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芒。

但唯有她自己知道,这一刻,自己有多么的激动。

这一刻,她想与全世界分享,其实她的内心已经澎湃到无言以对。

而当其他两人说完获奖感言后,终于轮到这位全场最年轻最美丽的中国女科学家。

年仅29岁的许未白,一个投入物理一行只有十几年阅历的女天才,在无数艳羡的目光下,带着不符她年轻美丽容颜的沧桑感和睿智的双眸闪烁着骄傲的光辉,侃侃而谈她的获奖感言。

“很多人都说华人怎么都是拿诺贝尔物理奖?因为中国人很聪明,很适合学物理。但是为什么是说华人,而不是中国人?那是因为中国的100个爱因斯坦有50个毁在家庭教育,还有50个毁在学校教育,所以只能到国外来拿诺贝尔奖。说到这里,首先我很感谢卡文迪什研究室对我的栽培和我中国导师的推荐,其次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和我的合作伙伴们的鼓励与信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感谢生我养我的祖国,因为拿到了这个奖项我很荣幸,却更骄傲,因为我依然是中国籍!”

在历史上,曾经有7个华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但都是外国籍,所以说到最后一句时,许未白特别大声特别自豪,淡定的表情终于维持不住,眼眶都有点红了,但尽力保持着最完美的微笑。

“所以,这才是我最值得骄傲的地方!”许未白不卑不亢地继续说道:“我是第二个拿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却是第一个拿诺贝尔物理奖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拿诺贝尔物理奖的女华人,所以我值得世界为我骄傲!谢谢!我的发言完毕。”

许未白那高端的姿态自然赢得了多数人的赞善,自然那份面对最高荣誉却举重若轻的态度,在自由采访时间里也引来一些嫉妒者的抨击。

“许博士请等等,我想问您一个问题。”

“你是?”

“我是M联社的记者。”M联社的女记者在刚刚获奖的三个人中最先拦在了许未白面前,并出示了记者证。

“那好,你请问。不过我只有两分钟的时间。”面对外媒记者,许未白展示出良好的姿态,但天生的政治敏感,让她也含着隐隐的防备。

果然,M联社的这位女记者是来者不善,就许未白的一句话,她尽管语气恭敬,却用一种貌似蔑视的神态问道:“许未白博士,您说您是第二个拿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可众所周知,除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在您之前,其实中国还有两个人拿过诺贝尔和平奖,至于那两位得奖的前辈我不予点名道姓,可您的国家貌似并不承认,对此您怎么说?”

许未白看着这位不怀好意的记者,面对着直播,面对着全世界的观众,怔愣只是一两秒的瞬间。

接下来,她春风一笑,尽显得意,却又恰如其分的显示出中国人面对质疑和挑衅的一种大度和镇定,神色泰然,却语言犀利道:“对于企图制造国家分裂和挑唆民族仇恨者,也能成为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我的国家和人民从不承认。所以,用政治遥控出来的东西很难让人相信其中的公平性,除非贵国也承认拉登是个和平爱好者。还有,我问一个不相关的问题,贵国当年为什么要拒绝承认赛珍珠(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描述了对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的同情,因此当年被美国当局否认这个奖)的诺贝尔文学奖?难道是因为贵国得诺贝尔奖的人太多,所以不需要珍惜?但是,不管拿的是哪个奖项,我国真正得诺贝尔奖的人太少太少,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失之交臂的有之,遗憾在所难免,但除了一个实至名归的诺贝尔文学奖,我这个物理奖确实是第二个,并没有说错,我也非常珍惜这个荣誉,记者小姐,你以为呢?”

否认前两个“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和戏说拉登都是指着美国的强权和政治的操控。

而举出赛珍珠的例子,是暗示M国的人对中国民族歧视由来已久,所以带有偏见的人是不能公平公正的去报道一个让他们歧视看不起的国家出来的成功者的。

“我想——”

“好了,时间到,我要失陪了。”

M联社的这一位女记者被许未白的一连串反问和讽刺弄的哑口无言,等她再组织起语言想反击的时候,许未白已经步履高傲神态从容地走了。

对于许未白来说,能给两分钟回答那样挑衅的问题已经是她的底线,其他的她不愿多说,而当地的瑞典媒体才有第一时间采访获奖者的权利。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