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哈哈哈...”
武威界碑上空,孙扬畅快的笑声让喧子意识到一丝不对劲,他缓缓低下头,似乎想让孙扬认不出他来。
孙扬想起来一个典故:某段史书中记载着贾诩遇到劫匪之后也是这么说的,最后那一群人中仅活下他一人,从此他便被凉州士人所诟病。
这个典故,孙扬自然不可能告诉眼前这喧子。
笑过之后,孙扬的眉宇紧紧地皱在了一起,他似乎在做着某种决策。
贾诩是条毒蛇,用得不好容易伤到自己,这才让他沉吟了许久。
之后,他眼神渐渐聚焦,以他马贼的身份,注定他得不到士人阶层的认可,也就是说,他没法选择自己的属下。
或许,文和是我这一生中最好的选择。
孙扬想到这些之后,立马就翻身下马,嘴角上勾起了足够温和的笑,他快步走到贾诩身前,拍着贾诩的肩膀,微微一笑,语重心长地道:“诩哥啊!文和兄呐!你可莫要自欺啊!不要为了活命,把祖宗的姓氏都给丢了啊!”
嘶...
孙扬感觉到贾诩的肩膀微微一颤,他更加笃定了此人就是贾诩。
贾诩神色呆了呆,转而笑着打起了哈哈:“哎呀呀!首领,哦不,英雄,你可不要怀疑呐!某可真是段颖之孙呐!”
“哼!你继续给老子扯蛋吧!来人,把他给老子带走!”
孙扬没能立马就让贾诩服软,心里很是不舒服,他知道贾诩这货滑不溜秋,一瞬间,他脸色就变冷了,不容分说的朝身后招了招手,数个骑士下马将贾诩压了起来,绑在了孙扬的另一匹战马上。
“诶诶诶~~~英雄、英雄,我真是段颖之孙呐!我背后可是整个凉州段氏啊~你...”
贾诩被绑了都还在不依不饶地挣扎,可这话孙扬能信。
“贾文和,别人不认得你,那是眼拙!莫非你以为我孙扬会不识你?我如今把你抓回去慢慢玩,就算你不是他,那也可以给老子添一个新丁,最不济也能把你当做奴隶卖给匈奴人、羌人或者氐人,听说过苏武牧羊吗?你觉得不承认自己是贾诩就真的好吗?”
孙扬笃定了贾诩没有苏武那么有气节,他已下令骑兵收队,贾诩的出现令他心情大好,有此一人便可抵千军万马,况且这都已经抢了这么多的粮食和金银细软,也不算白来一趟。
这些没有杀光的人也都被孙扬留下了性命,同样是绑在了马背上,准备带回寨子。
“唉!既然英雄认定了在下是贾诩,那在下承认了就是,但求英雄不再为难贾某,希望英雄能在贾某家人来赎在下时放在下回家。”
听到孙扬这不似作假的威胁,贾诩还真不敢赌孙扬的决心,他眼珠子溜了溜,终是聪明的不再对孙扬隐瞒自己的身份。
“文和兄!我真的很看好你!跟着我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听到贾诩的承认,孙扬吊起的心总算落下了,他乐不可支地拍了拍贾诩肩膀。
贾诩长叹了一声,他明白这种友好对他而言并非什么好事。
“是,首领!”
贾诩认命一般的对孙扬改了口,他深深地低着头,没人知道他心里边在琢磨些什么。
孙扬无所谓地笑了笑,他不在意这些细节,孙扬很确定一件事,那就是:只要贾诩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就绝不会出事。
贾诩归顺孙扬对于孙扬这个小军事集团来说绝对是一个意外惊喜,也是对马寨中文人严重缺少的补充。
然而,这对汉末的诸侯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变数,这是不是一个灾难就着实难说了。
贾诩到来之后的这个冬天,孙扬卯足了劲发展寨中的整体军事实力,有了贾诩这个谋主,孙扬也有了一些更大的野心,不说打破东汉这个腐朽的王朝吧!但割据凉州等待曹操的到来也是有可能的。
一番砸锅卖铁后,孙扬招募了两个大队的骑兵,一个大队有八十人(编制看番外),第一大队直属孙扬,第二大队由老二李煜(儒生)统领,李煜是寨中认字最多的一人,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人,他唯一不受孙扬待见的地方就是个人原则性太强,而且他的心也不够狠,不能做一个合格的高级统帅。
冬季一过便是中平元年,孙扬有了一点点实力,开始更加专注于默默发展。
四月,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在中原以及北方各州打得如火如荼,起义军打破了汉室执掌中枢、坐拥天下的势力格局,百姓心中的这一声怒吼更远传至凉州。
大汉帝国的西北局势愈发不稳,西北各郡暗流涌动,羌、氐等各族都有复叛之象,西疆局势渐渐动荡不安,再不复之前的稳定。
中原,兖州,谯郡。
素以汉相曹参之后自居的曹氏家族率先响应灵帝号召,一个名叫曹操的二十多岁家族子弟放下了手里兵书,操起了兵器,率领家中族兵,带着满腔的热血加入了镇压反叛的义军行列。
正当年少的曹操与中郎将皇甫嵩在长社会师,两人偷偷放了把大火,一东一西夹击了气势如虹的黄巾军,打破了黄巾军领袖张角从豫州攻入洛阳的战略部署。
随后,曹操又会同会稽人孙坚一道夹击了南阳的黄巾军残余势力,如此一来,中原大地上轰轰烈烈地黄巾起义不到半年就消融了近大半。
然而,几乎燃尽整个中原的黄巾起义令垂垂老矣的大汉帝国耗尽了它的最后一丝精力。
HB,幽州,涿郡。
三个出身贫微的男人怀才不遇,他们结义立誓,约定了要一起在大汉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迅速解决掉北上幽州的黄巾军之后,风风火火地跑到了冀州,想要在巨鹿分上一杯羹。
只可惜,他们的如意算盘并不如衅门的三寸兰舌有力,HB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中郎将卢植此时已被凉州出身的良家子董卓所取代,董卓这人急于求成,带着他们打了场大败仗,最终还弄了个灰头土脸,之前卢植经营的一片大好局势就此毁于一旦。
转眼间已是十月,这本是一个果实丰收的好季节,此时的黄巾起义却是日落西山,起义之初拟定的所有战略目标几乎都没有达成,黄巾起义陷入了最低谷的时期,他们的最高精神领袖张角也已死去多时,剩余的黄巾军也翻不起什么大浪,大汉进入了短暂的和
本章 共2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