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我在日本打工的三年 > 我在日本打工的三年最新目录

第四十九章 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崛起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第四十九章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崛起

1945年8月15日,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战后的日本一片狼藉,诸多城市到处都是瓦砾废墟,百姓流离失所,经济瘫痪。当时有专家认为,日本恢复战前水平需要100年的时间。但日本仅仅用了20多年时间就迅速崛起,重返世界强国之粒

日本战败以后,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按照波茨坦公告精神发布了两个文件,阐明了占领和改造日本的目标与政策。

一个是美国政府于1945年9月22日公布的《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方针》,另一个是1945年11月1日由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向盟军司令官发布的《投降后初期对盟国最高司令官占领及管理日本的基本指令》。

文件指出:日本所面临的经济上的“苦难境地”,“是日本自身行为的直接结果”,盟国不负担“恢复日本所蒙受损害的责任”,“日本在着手重建物质生产的同时”,必须“彻底改革其经济活动及经济制度”。

伴随着这两个文件的出台,美国占领当局旨在铲除日本****的社会经济基础,对日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民主化”改革。

改革首先从修改宪法开始。新宪法第9条规定:日本永远放弃战争和战争手段。

在政治改革上,新宪法取消了皇总揽国家一切统治权的权力。同时,废除辅佐皇的枢密院、贵族院及皇制的军部。

1946年1月1日,裕仁皇发表《人间宣言》,宣布自己不是神而是人,自我否定其所拥有的神权。

改革取消了贵族院,设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均由20岁以上男女公民直接选举产生。新宪法第41条规定,“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唯一的立法机关”,修改宪法、制定法律、审议预算、任命总理大臣等一切重大问题均由国会决定。

在修改了日本宪法,废除了“皇制”的基础上,并规定日本不得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它进攻性军事力量,军费开支不得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

二战结束后,共同抗击日本侵略战争的同盟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美国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源和设备。为了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从资金上给予贷款支持。

在政治上,由于有美军的“保护”,使战后日本获得较为安定的国际环境和较为稳定的国内政局;在经济上,日本摆脱了战时沉重的军费负担。得以把资源、劳动力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和平经济的发展。

尽管日本在二战中遭到了严重的战争创伤,但并没有遭到实质性的破坏,日本虽然丢掉了海外殖民地和外围的几个岛屿,仍然保持着领土的完整。虽然日本本土遭到轰炸,工厂、机械以及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遭到严重损毁,但人才和科技还在,只要有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注入,很快就能进行重建。

在美国大力扶持下,使得日本很快恢复了生产。同时,由于日本依附于美国,日本的国外市场大大拓展,获得原材料也更加便捷,直接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从1947年开始,日本开始进行战后经济的重建工作。在资金和原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生产,用生产出来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再用增产的钢铁加强煤炭业。目的是用这种循环为杠杆,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这个经济发展战略,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复兴金融公库”。在1947-1948年中,日本即向煤炭业发放了475亿日元贷款,占据该公库全部贷款总额的36%。1946年日本产煤2274万吨,1947年达到2932万吨,增长近30%;同期的钢产量也增长了21%。到1948年,日本即出现了初步的经济好转迹象。当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成为美国在朝鲜战争中补给线和中转站,在此期间,美国向日本提供了巨额的军需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到1955年,除“外贸”一项外,日本的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或超过了战前最高水平。

除了美国的扶持之外,日本战后的“农地改革”对缓解日本战后的粮食危机和稳定局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战后在农村实行的“农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革当中,日本政府把改革前属于地主的土地强制收购,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有的地方仅相当于一双靴子或一袋烟的钱)卖给无地或少地农民。日本首相吉田茂称“日本的农地改革为非共产主义世界进行得最彻底的土地改革”。

战后日本佃农与寄生地主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寄生地主害怕土地改革而开始大规模夺取佃农的土地,佃农的反抗也十分激烈,导致日本农村存在发生革命的态势。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占领军和日本政府加快了土地改革的进度。

改革前,(1町步约合1公顷),占全部耕地的45%左右。,需要向地主缴纳收获量50~80%的地租,佃农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由于战后空前的粮食危机,土地和粮食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日本政府继1945年12月28日公布第一次《农地改革法》后,在盟军总司令部的敦促下,又于1946年10月21日发布邻二次《农地改革法》。

根据该法,、寺院、神社、教会的土地,加上军用地和其他国有地,列入改革的土地共193万多町步。经改革,。,占全部耕地的89%。,占农户总数的87%;,占13%。

通过农地改革,寄生地主阶级被彻底消灭,调动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增加了粮食产量,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民参与农村管理,稳定了日本战后农村的政治基础,缓和了因为土地制度而带来的农村矛盾;改革保护了自耕农,加强了对耕地转移买卖的限制,有利于农长期保有土地耕种。

从国家长远发展和长远利益来,大量土地转移给个人耕种,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大生产。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的地价开始不断上涨,高地价成为农地让渡的主要障碍,致使日本经济在高速增长中出现了畸形的土

本章 共2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