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浦江东 > 浦江东最新目录

第29章 吃上国家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四眼”这次炒材菜品和手艺,赢得了普遍的赞扬和支持。

等到摆桌吃饭的时候,外公和对队上干部的事体已经商量完。因为惊讶于“四眼”炒材缘故,队社的干部临走前也上桌品尝了几口。

不过待一一吃过,外婆她们就发现所有的这些菜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味道都偏清淡了一些。

实际上也不上是缺点。按照农村饶口味,都是浓油赤酱,所以饭菜味道普遍偏重。而城里人还要考虑到营养搭配,味道相对来就偏清淡一些。

“四眼”临时想出来一个解决的好办法。他从厨房里端出来一碟酱油,道:“汤的话加盐还好,其他菜要是觉得偏淡的话,可以自己再加一些酱油调调味好了。”

露露今晚上比平常多吃不少,话也最多,一直大惊怪地。

“四眼”自己这回倒是吃的不多,可能还是做菜花了不少精力。不过看着别人吃得津津有味,他心里很是高兴,觉得这就是对做菜者最好的支持,很有一种自我满足的心里。

外公吃菜吃酒,笑道:“讲实话,就凭‘四眼’你这一门手艺,再好好学习提高,将来肯定有饭吃,饿不死你的。”

露露却道:“阿爷,我先和你好,你可千万不要拿我和他作比较的哦。炒菜好就是好,和其他学习什么的没有关系,好伐?”

大家哈哈大笑。外公道:“以谢你今的表现,我看以后珠算和数学就按照你自己兴趣来好了。你只要一门心思把自己擅长的厨艺再学学好。”

姨接过话头,道:“但是有一点,阅读和英语不能放松。这两样本事,不单单是可以增加你的知识和认知,还能提高你的阅历。应该没有问题吧?”

外婆一个劲地劝大家多吃菜。

外公放下酒杯,道:“今‘四眼’也算是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自古英雄出少年,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今朝你们几个孩都在,我就多讲几句。”

“我想起来我的时候,我的父母不断叮嘱的一句话: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意思就是一技在身,走千家门,吃千家饭,只要身子不重、手脚不懒,即使遇上饥荒年景,也不愁没饭吃。”

老古早有一句话,“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傍身”,“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自古就有这样的劝世警言。这里一技之身的技,不单单是指技能、技艺,其实就是泛指我们能够做什么事情,能够为这个社会带来什么价值。

拥有一技之长,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诚,都有过好生活的底气。无论什么时候,让自己拥有一技之长,有一个别人比不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任何时候都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总是做着谁都可以做的工作,那么在哪里都不会被人在意。即便学历再高,看书再多,没有一技之长,也不过是一个没有用处的绣花枕头。

外公道:“所以讲,毛和露露,还有花,你们都要好好着学习,尽量使自己以后拥有一技之长,更不要当绣花枕头。”

毛和“四眼”,还有露露和花似懂非懂,不停地点头。

过一会儿,姨夫开口道:“刚才你们姨的要好好学习外语,我也想和你们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要性。”

为什么很重要?你们要知道,上海自开埠以来一直都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更是一个有世界主义国际化格局和传统的城剩现在正是改革开放开始,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以后绝对不吃亏的。

在上海话里影洋泾浜”这个词语,现在的意思就是指学得不伦不类的人或语言。实际上上海人以前把中国化的英语也称为“洋泾浜”英语的。

讲起来洋泾浜原来是上海旧时浦西的一条河浜,也是英法租界上的分界河,所以洋泾浜也泛指洋惩租界。租界里来来往往的生意人自然要和洋人打交道,于是就生成了一种以沪语结构为主,夹杂着英文词汇的pidginEnglish,也就是“洋泾浜英语”。

实际上“洋泾浜”并不像人们一般理解的那样是下三滥的语言,而是曾经风光一时的商业用语。好洋泾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进入二十世纪后,洋泾浜英语在上海的主流社会淡出,但其对我们学习外语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普通百姓之中,不少洋泾浜英语又蜕变为上海的日常用语。

如“老虎窗”(roofindo)、“拿摩温”()、“枪势”(chance)、“瘪三”(begsay)、“蹩脚”(bilge)、“拉三”(lassie)、“嘎三壶”(gossip)、“窝塞”(orse)、“邋遢”(litter)、“拉司卡”(lastcar)等等。

过去有一个笑话:一个洋泾浜的男厨子,找工时对外国女主人:“Tentydollaronemonth,eatyou,sleepyou.”其实他的意思是:“月薪二十元,吃你的,住你的。”

姨夫最后道:“对于我们来讲,英语最最重要。比如生活中遇到的外语资料,家用电器及仪表上面的英语标注等等。所以讲你们一定要好好着把英语学习好的。”

材余温散去。吃完饭,先看一会儿电视。因为是乡下,信号不好,电视机满屏的雪花闪烁,还有严重的噪音,孩们都觉得没有什么好看头。于是外婆招呼他们开始洗澡睡觉。

这些弄完,大人门继续坐在院子里乘风凉,一边话。

姨道:“我们大家庭目前来看,只有毛读书的底子要好一些,心性不错,沉得住,应该是一个读书的料子。”

“也是奇怪,姐姐她们大家庭的孩子,还有毛的堂哥听读书也结棍的。”姨呵呵笑道,“想想当初他们阿爷一介头逃难到上海的状况,看来这就是要真正的咸鱼翻身喽。”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们两家也就只有这两孩子,大毛和二毛就差很多了。”外公停顿一下,道,“再,二丫头你当初要是好好着学习,功课不落下,当中不发生那么多的事情,那时候的工农兵大学恐怕也考上了吧?”

姨低下头不响。

外公想了想,道:“前年全国放开了高考,我觉得现在知识和文凭可能又要吃香聊,都赶上好时候了啊。露露的学习你们一定要抓抓紧。她现在还是农村户口,要是以后能考上好学校,能吃上国家粮就最好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