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京都,这时才有了“京都”这个名称,至今已叫了590年了,但比“胡同”这个名称晚出现了一百多年。
并开始大规模营建京都城,城墙一改以往用土夯筑的方法,而是全部用砖包砌。大城里包着皇城,皇城里包着紫禁城(今故宫)。
紫禁城位于京城中心,而紫禁城的中心又是皇极殿(今太和殿),皇上的蟠龙宝座又位于皇极殿的正郑
有一条无形的线从这个宝座上穿过,它就是北起钟鼓楼南至前门楼,后又延伸到永定门,纵贯京城南北,长达16里的中轴线。
整个京都城的建筑布局,都是以此为依据的,城内一切建筑都整齐对称地排列在其左右,街道胡同也如此,或对称排列在它两边,或与之平校
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尊帝王、崇皇权、重礼仪、右文化、敬地、法祖宗的思想。公元1420年京都城营建完工,明成祖正式迁都京都。
公元1553年,又增建了城南外垣,至此京都城又有了内外城之分,京都城的“凸”字型平面布局至此基本定型,面积约为62平方公里。内城九门,外城七门。
这时京都城的胡同,据《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有街巷711条,胡同459条,共为1170条。
清朝定都京都后,完全沿用了明京都城,就是后来也只是对紫禁城和皇城进行了一下的改建、重修。
但由于清是女真族的后裔满洲贵族建立的王朝,所以定都京都后便实行了空前绝后的旗、民分城居住制度,令内城居住的汉人全部迁到外城,这样就促进了原来较为冷清的外城的发展。
新迁至外城的人又匆匆盖了许许多多的新房、新院,连起来就形成不少大大、长长短短、规范或不规范的新胡同。
,早已逐渐模糊了,虽街巷胡同格局“大抵袭元、明之旧”,但“街巷”与“胡同”的界定早分不那么清楚了,总体数目已增到2077条之多。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民国前期京都仍是中华民国的首都,192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把京都改为北平特别剩过去由于皇城占了京都城的中心位置,因而阻断了东西主干线,东西往来必须绕道安门广场以南的棋盘街或北边的地安门。
民国初年,随着紫禁城的开放,行人才可以横穿东西长安街。这样,京都就有了一条和纵贯南北的中轴线直角相交横穿东西的长纬线。
经纬相交于安门前,形成一个大十字坐标,街巷胡同就以此为中心而往外发展开。几条新干道的打通、增辟,带动了胡同的发展,到四十年代京都的街巷胡同已达3200多条。
听闻历史这么雄厚,真是叫人充满了一种崇敬的心思,对于居住在这里的人,包括未曾蒙面的鹦鹉王,更加充满了期待,或许这也是一个和李三爷差不多的怪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