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汗国”。1516年,萨亦德与满速儿弟兄会晤,双方和解。萨亦德汗向满速儿汗称臣,仍然承认其大汗地位,维持东察合台汗国表面上的统一。
1533年萨亦德汗去世,其子拉失德继位。叶尔羌汗国脱离东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实际上仅控制着焉耆、吐鲁番、哈密三个地区。1543年满速儿汗去世后,其子各据一方,互相争斗,纷纷依附于拉失德汗,东察合台汗国名存实亡。拉失德执政时期,历史学家写出了《拉失德史》,记载了当时天山南北各民族的历史。我国民族音乐的宝贵遗产大型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也产生在这一时期。1570年拉失德汗死后,叶尔羌汗国逐渐衰落。
15世纪初,明朝立哈密卫,并积极发挥其作用,与内地州县相似。哈密卫曾一度成为明朝政府接待西域各地使者的中间站。但在其后,随着明朝的日趋衰败,对哈密卫的控制也逐渐衰弱。
明朝曾派使臣李暹、陈诚等到西域,他们撰写了《西域番国记》和《西域行程记》,为明朝政府了解西域形势和制定政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15—16世纪,由于整个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在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和宗教方面的统一,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原居民的回鹘化即维吾尔化过程最终完成。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基本上都融合于维吾尔族之中。吐鲁番地区的汉族,哈密的回回、畏兀儿、哈喇灰也融合于维吾尔族。
这一时期,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民族也逐渐形成。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钦察汗国(金帐汗国)分裂,从伏尔加河至额尔齐斯河称“白帐汗国”,仍由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后裔统治。15世纪中叶,白帐汗国被瓦刺击败,其所属乃蛮、克烈、篾儿乞等部的部分民众在首领克烈和扎尼别克二人率领下,迁徙至楚河流域。东察合台也先不花汗将其安排在楚河附近的库齐巴什地方,这些人自称“哈萨克”。未迁徙仍留在原地的游牧居民则自称为“乌孜别克”。15世纪后半期,哈萨克的人口有所增加,牧地扩大。原白帐汗国属下的乌孜别克人继续迁入楚河流域,与哈萨克人汇合。也先不花汗去世后,东察合台汗国的七河和伊犁河流域的乌孙、杜拉特(朵豁刺惕)、札刺亦儿等部落也逐渐融合于哈萨克,哈萨克人的牧地扩展到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1511—1523年,哈斯木汗完全统一了哈萨克各部,形成了地域广大的哈萨克汗国。其辖地南至锡尔河流域,东南至楚河、塔拉斯河、卡腊塔拉河、伊犁河诸河流域,东北至巴尔喀什湖东南,西至玉雅克河流域。首都从锡戛那克迁到突厥斯坦城。
16世纪初,昔班尼在汗位时,乌孜别克汗国复兴,并达到鼎盛阶段。1500年,昔班尼汗率军南征,先后占领布哈拉、撒马尔罕、讹迹干、塔什干、巴尔赫等地,灭亡帖木儿帝国。乌孜别克人进入中亚农业区并建立政权后,与当地居民融合,逐渐成为乌孜别克族。
1428年,歪思汗去世,长子羽奴思与次子也先不花争夺汗位,结果也先不花称汗,羽奴思逃亡帖木儿帝国。也先不花汗多次出兵,攻掠帖木儿帝国。1456年,帖木儿帝国护送羽奴思东归,羽奴思攻占费尔干至阿克苏和伊塞克湖以南地区后,遂自立为汗,东察合台汗国因此而又分为南、北两个部分。1462年,也先不花死,羽奴思攻占吐鲁番等地,统一东察合台汗国,并与明朝争夺哈密。1487年,羽奴思汗去世,长子马黑木在塔什干继位,统有汗国西部领土。次子阿黑麻汗控制着从阿克苏到吐鲁番的广大地区,并占据哈密。
15—16世纪,柯尔克孜族人大批进入新疆。柯尔克孜,汉代称坚昆,唐代称黠戛斯,元代称吉利吉思,一直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瓦刺强盛起来以后,吉利吉思人受到瓦刺人的侵袭,被迫西迁。他们首先越过阿尔泰山,南穿准噶尔盆地,到达伊塞克湖周围和伊犁河上游地区,其中一部分又南逾天山,达乌什、喀什噶尔及其以西地区。西迁的吉利吉思人依附于东察合台汗国,并逐渐信仰了伊斯兰教。萨亦德汗建立叶尔羌汗国时,吉利吉思人竭力援助。
汉代,新疆地区的古代民族主要有塞、月氏(音:肉支r6uzhi)、乌孙、羌、匈奴和汉人。
塞人,在西方史籍中被称为“萨迦”,原游牧于甘肃西部的敦煌一带,汉文史籍称其为“允戎”,因被月氏人排挤而西迁。至战国时期,塞人主要活动于北疆西部和西北部以及伊犁河流域、帕米尔地区。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阿拉沟东口发掘了一批塞人的墓葬,发现了小铁刀、三棱形铁镞等,还有随葬的羊、牛、马骨,说明在战国时期,塞人已经使用铁器,仍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经济生活。在伊犁尼勒克奴拉赛山,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距今2400多年的铜矿采掘、冶炼遗址。矿洞、坑道都用松木支架,深达数十米。在离矿坑不远的山沟内,发现有供冶炼用的木炭、铜锭。说明塞人在找矿、采掘、冶炼各个方面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平。考古工作者在塔什库尔干香宝宝发掘的塞人的墓葬中,发现有殉葬的奴隶。说明在战国时期,塞人已进入了奴隶社会发展阶段。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初期,居住在河西地区的月氏人由于受到匈奴的攻击,西迁至伊犁河流域,而将塞人驱逐出该地。塞人南迁葱岭(今帕米尔高原)。
月氏人,战国时期活动于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甘肃西部到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区。秦汉之际最为强盛,常常轻视匈奴。匈奴着名单于冒顿为太子时,就曾作为人质扣押在月氏。月氏还攻击过乌孙,杀其王难兜靡,占据祁连山北麓。公元前177年,匈奴攻破月氏,迫使大部分月氏人西迁至伊犁河流域,逐走那里的塞人而居其地。后匈奴联合乌孙再次攻击月氏,并击杀月氏王。月氏人再迁至大夏(今阿姆河上游地区),并逐渐控制了大夏的土地,才安定下来。
乌孙,最初活动于河西走廊,是月氏旁边的小国。约在秦末汉初,乌孙受月氏人的攻击,其王难兜靡被杀,部众逃往匈奴。当时,乌孙王难兜靡之子尚在襁褓中,也被匈奴单于所收养。乌孙王子长大后,率所属部众为匈奴守边。公元前
161年,他在匈奴的支持下,率乌孙向西迁徙,追袭大月氏,以报杀父之仇。结果,月氏溃败,被迫南迁,乌孙遂占有伊犁河流域。
羌族,是我国古
本章 共3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