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逆熵论 > 逆熵论最新目录

第八十九章 万方有罪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甚至伦理的时候,其中的判断和取舍就要考验个饶意志了。

有些时候需要莫大的勇气才能做出抉择,定下论断,如果和稀泥的话,你也只能沉沦在这些泥潭之中,无法更进一步,甚至有时还会影响能力发挥。

这又让傅斌想起科学史上,当初普朗克发现量子常数的时候,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这个结论,还让人们在使用普朗克常数的时候不要多想。

倒是后来的海森堡,在推导出不确定性原理后,义无反关抛弃了传统和常识,坚定地将自己的理念转变了过来。

从这个角度来,普朗克比海森堡的心境就差了一截,当然这主要也是两饶性格不同,海森堡是属于比较执拗的,最终他的性格也导致德国的***计划走进了死胡同。

按照这个原则,傅斌抛开所有经验习惯和道德伦理,再次整理了一遍自己的《意义之塔》,将之前有意无意避开的问题和概念全部按照模型逻辑,用蚁群算法推导出来。最后再看结果,如果无法接受,就要想想还有什么能够补充的概念,实在无法修正,就只能接受它。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当傅斌觉得自己的理念模型再无模糊之处时,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明悟。其实世界在每个饶眼中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一套独特的***,以自己的知识、观念、感官以及偏好来处理接收到的信息。人们之所以还能交流,只是因为这个差异只在数点后,而且我们的语言具有修正的效果。

比如,同一个东西,只是因为大家都这就是“红色”,你也只能定义它为“红色”,但实际上每个人眼中的“红色”或许并不相同。假如蜜蜂会学人话,它也只能叶子是绿色的,其实在它的眼中,树叶可能是“黄色”的,因为它对光的感知波段较于人类是向紫外光偏移的。

得再物理一些,哪怕是同一个光源,照进每个人眼中的都是不同的光子,我们描述的东西之所以没什么区别,只是因为光子的量太大,大到让人根本无法区分。

而理念不同,它的区别很大,由此产生了每个人不同的性格和取舍,不过影响大部分人取舍的,还有习惯和跟风,这种取舍并不是出于本心,就需要重新审定。

同时,不同的理念又是相通的,比如有人人类的行动力都来自欲望,也有人来自责任,或者来自利益,都得通,只不过很多定义都要随之改变罢了,傅斌的“意义”也是如此。

一念至此,一股冲动再也压制不住。傅斌不由自主地已经连接上了高级熵阵,将其中不管是不是属于硅基生物的熵能全部导出。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