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福。”李邦华见皇上夸赞四荆,露出一副意气洋洋的神态。
荆悝道:“太祖皇帝制《大明律》,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又做《大诰》,定五刑,编写成书,刊布中外,此乃安邦之基,强国之宝也。庐江境内清平,百姓安定,乃拜太祖皇帝所定律法所赐,又赖皇上圣明隆恩,我兄弟四人只不过严遵法度而已,何功之有?”
荆鞅道:“庐江百姓都道:‘大明律法严明,我们衣食无忧了。’也有壤:‘当今圣上能行太祖之法,我们谁还去跟随贼寇流窜,即使贼寇拿刀架在脖子上威逼,我死也不离开庐江。’可见,庐江安定,全赖我大明律法之神效。”
崇祯嗟咨言道:“四位爱卿不必过谦,话虽这么,可太祖律法虽好,也需要人来推行,全国那么多府、州、县,各级官吏都行太祖之法,为何独独只有庐江治理得好?况且,我记得太祖皇帝留有遗训:‘生蒸民,不能无欲,欲动情胜,诡伪日滋。’太祖之法已过两百多年了,如今民欲贪婪,礼义全无,贼寇四起,君臣大道乱矣!四位爱卿能将庐江治理好,又不居功,甚好!”
荆斯道:“皇上,流寇之乱,并非人欲之错,也非太祖律法年久失效之故。人,皆有贪欲,贼寇有,良民亦有,甘陕饥民有,庐江穷汉亦樱其他各地虽也推行同样的律法,但行法不严,犹如无法,我兄弟四人为政,唯谨行法度而已。由此可见,庐州与其他地方,治与乱的根源在于法之行否。”
荆斯这话,引起了崇祯帝的极大兴趣,帝倾身向前道:“四位爱卿如何实施太祖之法,来听听。”
荆非拜道:“禀皇上,臣等四人将个‘法’字当成皇上,将个‘律’字看成九鼎,《大明律》三十卷,四百六十条,两万八千七百四十五字,一法一律,一词一字,臣等均视为至宝,有若皇上圣旨,不敢擅改半字。倘若有人违了律法,在臣四人心中,此人即是背反太祖遗训,违抗皇上圣意,不管他是官是民,是贵是贱,是江湖豪强还是羸弱百姓,也不管他所犯是杀人放火还是偷鸡摸狗,即便是偷了一根丝线,抢了一棵白菜,骗了一粒芥子,臣四人都一视同仁地将他抓捕归案。如此,境内恶棍、流氓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法不可犯,律不可欺,违法必被捉,犯律定遭擒,因此庐江自然清平,百姓自然安定。”
“好,好,四位爱卿果是贤才,”崇祯帝龙颜大悦,几近手舞足蹈,又对李邦华推荐四荆大加赞赏,欣喜道:“李爱卿,我大明有荆家四兄弟这样的人才,何愁下不太平。”
李邦华连连点头道:“皇上所言极是,臣斗胆推荐荆家四兄弟入朝为官,为皇上效力,为大明效力。”
荆悝拜道:“惭愧,臣兄弟四人只学得恩师才学万分之一,治一县一州尚可,若要入朝为官,臣四人万万不敢。”
“恩师? 爱卿恩师是谁,在哪里?他为何不出来做官?”崇祯大喜,急切追问。
荆悝道:“臣恩师姓曹名印,精通历朝历代律法,对管仲、李悝、商鞅、吴起、李斯、韩非、王安石之法颇有研究,可以是千古难得的法家奇才。我们在庐江所为,全是学自恩师,可惜,我兄弟四人刚刚拜师不足半年,才学零皮毛,恩师就被人陷害入了大牢。”
李邦华大惊失色,不禁暗暗叫苦,自己苦心推荐来的四荆,竟然是曹印的学生,倒霉,真倒霉,我怎么事先不打探明白就贸然推举此他们,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崇祯帝先诧而后喜,心想曹印的学生尚且如此贤明,他本人定然是个卓尔不群的下奇才,朕不用他,更待用谁?当即传旨:“传朕旨意,赦免曹印之罪,圣旨到日,即刻赴京,听候重用。”
皇帝金口玉言一锤定音,李邦华虽然不服,但也不敢多言,只得强着笑脸奉承:“皇上圣明。”
3
李邦华一连数日耿耿于怀,好不郁闷。
这在府中后花园赏花解闷,忽有家丁来报,大理寺审刑司常自裕求见,李邦华回到正堂,二人寒暄一番,落座饮茶。常自裕见李邦华面有愁容,知是为曹印复出一事,睦:“尚书大人可是为皇上启用曹印一事苦闷?”
李邦华捶桌叹息道: “想我堂堂大明朝,却要启用犯人来朝为官,岂不让人笑话。”
常自裕道:“大人中了吴履奸计,当思应对之策,不可听之任之。”
“非也,是我自己不慎,当时吴履推举曹印,是我向皇上举荐荆家兄弟代替了曹印,也怪我一时疏忽,没有查清他们四人来历,唉,起来,真是个笑话。”李邦华跌足叹恨。
“哈哈哈哈……”常自裕大笑,“李大人中了奸计还不自知,荆家四兄弟到庐江为官就是他吴履举荐的,你想想,他四人能帮你?”
“啊……当真?”李邦华做梦也想不到原来另有隐情。
常自裕自顾喝茶,一副笑脸。
李邦华复捶桌子,怒道:“吴履、曹印乃狂妄人,如其得志,朝堂哪有我等立足之地?”
常自裕放下茶杯,正色道:“尚书大人既知其中利害,何不趁早图之?”
李邦华思索许久,脸色由愤怒转为沮丧,摇了摇头,叹气道:“圣上玉音已定,我也无能为力呀。”
常自裕笑道:“这有何难,下官不才,略施计,即可让他曹迂不得京师。”
李邦华大喜,问道:“审刑大人有何妙计?”
常自裕道:“如今朝中最受皇上信任的莫过于刚立大功的兵部尚书杨嗣昌杨大人,兵部官吏中多有大人你的门生,大人何不授意众门生服杨大人,请他禀明皇上,先查清曹印所犯之罪,如确属冤枉,再提拔重用不迟……”
李邦华道:“可是,本官听闻,曹印十年前所犯之罪,确系朝中有人故意作梗,你这计策只能拖延一时,终究还是阻不了他。”
常自裕笑道:“皇上多变多疑,杨大人位高权重,他劝皇上,皇上必定同意,自然会将此案交刑部和我大理寺复查会审,那时下官再稍微谋划谋划,他曹印要想翻案,可比登还难。”
李邦华听了抚掌大喜:“审刑大人妙计,妙计!”
4
兵部尚书杨嗣昌击溃流寇凯旋归师,当晚有兵部司务李钧、员外郎童浩、武库主事**深夜拜访,此三人均是李邦华门生,受李邦华之命特来拜见顶头上司。杨嗣昌将三人接入正
本章 共3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