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笏剑曲 > 笏剑曲最新目录

第八一回:象山论道道不同,笏剑斗志志各异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象山位于荆门西南五里处,方圆不足十里,山势平缓,是座从外形上看毫不起眼的山,然此山颇有来头,二千多年前的道家创始人老莱子就隐居在象山,四百多年前心学开山鼻祖陆九渊也在此讲学,号象山先生。

崇祯十一年五月初五日,象山之上林木葱郁,阳光明媚,曹印顶冠束带,意气风发,带着方青、罗空、王善、华钰、唐海等惹临象山。一行人先来到陆夫子祠,但见柳松掩映,古雅不群。众人拜了这位象山先生,罗空道:“象山先生的学问令人敬佩,可叹他弟子满下,祠堂却连一副像样的楹联也没有!”王善道:“象山先生乃儒家圣贤,今方教授在此,何不题一联以补此憾!”曹印大喜:“是了,请方教授赐联。”

罢,早有随从摆好纸墨笔砚,方青推脱不过,只得提笔书了一联:

试论大丈夫,往来英雄莫不仁者为尊

寄语真君子,古今豪杰皆是义士当先

众人见了大为赞叹,曹印道:“上下联分别嵌赢论语’、‘仁义’四字,妙哉!”

大家继续前行,来到福安寺前,寺内主持听闻是当今活佛罗空来了,遂请赐联,罗空提笔,见大殿里供着一尊观音菩萨神像,遂写道:

观自在,自观哉,自观才见五蕴空

舍利子,利舍之,利舍方能无挂碍

大家无不赞赏,主持更是大喜过望,收了宝墨,谢了活佛。大家又踏步行至老莱子山庄前,曹印道:“老莱子睦家先祖,此处该由王道长题联了。”王善见方青、罗空都题了,也就不推迟,执笔沉吟,书道:

大道无本,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吾法有根,法地,法,法道,法自然。

曹印喜道:“道法玄之又玄,此联可传千古。”众人来到山顶的圣贤堂前,罗空道:“曹大人,江湖上早有传闻,你在泰和衙门外题有一联:法为帝王令,持之可安下;律是百姓神,求之必得甘霖。今日象山聚会非同寻常,曹大人何不也作一联以作纪念。”曹印想,今日聚会,干系着我大明下安危,大师的提议有理,遂提笔在门上题道:

下乱象,非律不能正

人间疾苦,惟法方可医

众皆称善,王善道:“我大明百姓之疾苦,全靠曹大人了。”方青道:“这圣贤堂有两门,正门上有了楹联,偏门上没有,终不完美。”罗空道:“今你我四人门下各有弟子,何不在众弟子中请一人来作联?”大家都好,先请四荆,四荆谦逊推脱,再请三魔,阿拉太大笑道:“我们都是粗人,子都不识,哪会写对联!”又请“六鬼”,柳甲六人摇头摆手。

不得已,曹印只得将目光投向唐海,递笔过来道:“我知你素有志向,只因误入歧途,坠落为下第一寇盗跖,今既已归正,何不做一联,以表悔过自新之意?”

唐海推辞道:“唐海乃大罪之人,岂敢班门弄斧。”

罗空、方青都请唐海作联,唐海只是推辞,坚决不肯,王善道:“唐海既然不愿作联,我看,莫如先议事,待日后下大治,国富民安之时,我们众人再来象山相聚,那时补上此联,岂不美哉!”众人听了都好,于是入了圣贤堂,分宾主落座。

曹印一看,在座人数一共二十有七,个个精神饱满,容光焕发,心中大喜,朗声道:“今日邀请众位聚于簇,为的是富国、安民、公义、下大同。如今瀛寰大乱,盗贼蜂起,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皇上心忧万民之苦,有意行法图强,不日将传旨宣曹印进京主持法事。然曹印不才,生愚钝,缺智少计,唯恐误了下苍生,负了皇恩浩荡,诸位心怀下,胸藏良策,曹某斗胆邀请众贤聚于象山之巅,畅谈治国之道,富民之策,求公之法,今日,望诸位休得吝啬满腔才华,务要畅所欲言,以教曹印。”

唐海放眼望去,见曹印右侧落座的白衣人长脸高鼻,皮肤白净,曹印方才开言,那人就铺开流沙纸,手执狼毛笔,端坐不动,嘴露浅笑,倾耳细听。唐海暗想:此人既然执笔做记,应为荆门府衙书吏,可为何又似曾相识呢?唐海仔细思索,苦苦搜寻,却一时想不起来。

唐海正在疑惑,忽闻罗空开言道:“善哉,善哉!当今之世,人情淡漠,多欺多诈,杀伐劫掠,无时不有,老衲以为,皆因贪、嗔、痴三毒所致。下苍生,凡中此三毒者,为子,则不惜民苦,肆意挥霍;为官吏,则贪得无厌,残害贫弱;为黔首,则无情无义,唯利是图;为盗贼,则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故而,如要实现大人所言富国、安民、公义、下大同,必须先教人以戒贪、去嗔、灭痴,三毒即去,子爱民,官吏慈悲,百姓忠诚,盗亦自羞,何愁下不安?”

方青对罗空之言甚为赞同,连连点头,罗空话音刚落,方青道:“以方青度之,欲要下大同,非得让百姓安定不可,百姓何以安定?丰衣、足食而已。因而子不可与民争利,朝廷不可取民过甚。想我中国,地大物博,万国来朝,本可以饱食暖衣,可却偏偏缺衣少食,何也?皆因为官者不仁,收敛下之财,不予百姓分毫。圣贤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好色,求之以礼;君子恋权,行之以仁。为官者奉行君子之道,坚持仁、义、礼、智、信,纵然对财、色、权有所求,也都在‘道’、‘礼’、‘仁’、‘义’范围之内,必然不至于令百姓囊空如洗。为民者奉行君子之道,虽贫而不争,虽困而不失信,虽富而不傲,虽贵而不欺。苟能如此,何来的下大乱?”

曹印大喜,道:“方教授真高见也。”继而将目光投向王善,眼神充满殷切之色,问道:“道长有何妙论?”

王善道:“贫道以为,道好生恶杀,欲求下大同,务要遵循理,远离刀兵。当今之世,杀伐成风,生灵涂炭,民多夭折,违背道,岂可长久?故对于饥民之反,子当体民之苦,不可滥动刀兵,朝廷务要赈灾放粮,休赖兵戈剑阵。子如能体道,循理,顺民情,世上哪有饥民,下何来战乱?曹大人既然有意变法,王善请求曹大人体恤百姓之苦,惦记万民之艰,多立惠民之法,勿制残酷之刑,如此,则国家幸矣!百姓福矣!下安矣!”

曹印大喜:“三位贤才所言极是,十余年来,曹印常思下大事,度寰宇不安,因由颇多:在上,为官者贪婪无度,不爱民,不奉法,忘了圣贤之训,少了仁爱之心。在下,为民者逐利忘义,不守律,不尊上,忘了良民本分,少了廉耻之心。然千因万因

本章 共4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