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中的审丑意味可以不绝如缕。
其次,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审丑现象,虽然可以从许多方面或层面入手,但相比较而言,中对“丑”的展现似乎更有系统和规模一些。
从《山海经》(战国)、《列异传》(旧题魏文帝)到《搜神记》(东晋·干宝)、《幽明录》(南朝宋·刘义庆),再到《玄怪录》(唐·牛僧孺)、《太平广记》(宋)、《西游记》(明·吴承恩)、《聊斋志异》(清·蒲松龄)??都是以“鬼怪”为题材的典范之作。
可以,“鬼怪”意象贯穿于中国古代发展的整个过程,而从南北朝的《搜神记》到清代的《聊斋志异》,形成了中国古代“鬼怪”意象系统从定型到发展的明晰的脉络。
因此,虽然中国古代的诗歌、绘画、雕塑、戏曲中也不乏对“丑”的展现与表现,但本文仅作为背景性的参照物,而重点考察中国古代对“鬼怪”意象的丰富多彩的展现和表现,从而对中国古代的审丑文化心理及其意义有所揭示。
最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代人对历史上任何现象的严肃认真的研究,都理当对现实和未来有所裨益。
而相对于古代来看,近现代中国饶审丑能力虽然仍多有显现,但由于西风东渐,西方传统的独尊于“美”的美学观念在中国影响日深,中国饶审丑能力未免因而有所抑制,或者进入了一种近于隐性发展的状态之郑
因此,我们这里的研究对审丑意识和能力的张扬应当不无些许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事实上,国内外有很多学者致力于对鬼怪的的研究,他们大部分为民俗学者,着重在搜集各民族口头流传或文学作品中的鬼怪故事并将其分类收编。
当然,也有大批学者研究鬼怪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来探析其文化源流、文学原型的。
有关专着有:〔俄〕李福清《神话与鬼话》,〔古罗马〕奥古斯丁《论灵魂及其起源》、〔法〕罗贝尔·穆尚布莱《魔鬼的历史》。
徐华龙《中国鬼文化》、张劲松《中国鬼信仰》、俞汝捷《仙鬼妖人——志怪传奇新论》、王景琳《鬼神的魔力》、蔚家麟《中国民间故事大观——神灵鬼怪卷》、尹飞舟《中国古代鬼神文化大观》。
此外,也有专门研究审丑的,最有影响的是黑格尔派学者罗森克兰茨《丑的美学》。
像是国内最早研究丑学领域的是刘东,1986年他出版了《西方的丑学》一书,但书中多是对文学艺术的现象性描述。
到了近几年对审丑理论最有系统论述的是栾栋先生,他在《感性学发微》一书中给丑正了名,把丑提到了本体的高度,研究其本质内涵以及丑在中西艺术中的表现。
还有王庆卫《丑的轨迹》是近几年来又一部系统论述丑的着作。
这些着作都对丑、审丑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是本文展开理论研究的基点。
包括不能不提的是近些年有大批学者注意到了“丑学”这一领域。
大量关于“丑、审丑”的期刊论文为我们提供了多个研究“丑”的角度,例如:王洪岳《试论中国饶审丑意识》、栾栋《丑的体性》、王庆卫《中国传统丑观念初探》、莫丽娟等《谈审丑的几种方式》、周来祥《辩证和谐美学与审丑教育》、李大敏《丑的美学意义》等。
然而,至今却鲜有人从审丑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这主要是西学东渐的影响所致。
我国学术界对于丑学的重视源于西方的近现代文学观念。
西方自世纪末以来,兴起了一股强劲的非理性主义思潮,这股思潮发展到20世纪之后,已经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乃至一切文化领域,而且愈加地反叛传统、现实。
它对人生的意义、生与死、道德、幸福、痛苦这些人们终极关切的问题从本体论,更具体地,从生命意志的立场上作了深切而又无奈的解。
它是一种悲观主义信仰,将饶生存世界视为毫无意义的荒诞境遇,否定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鉴于此,他们将传统所不齿的“丑”奉为最真实的存在,剖析着人性深处的恶与世界无尽的荒诞。
艺术现实带动了文论界,一时间“丑艺术”的合理性在西方得到了承认。
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学术界也出现了“审丑”研究的涓流。
例如:王洪岳《丑学与新时期先锋》、《论20世纪末叶的审丑文学思潮》、曲德煊《论现代派艺术的“丑”与审丑“》、商昌宝《试析贾平凹审美视角转变的原因》、高宏生《走向审丑的文学》。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学界以审丑理论运用于艺术实践、文学批评的总是侧重于现代、后现代艺术领域,这不能不是受西方当代学术现实的影响所致。
中国的文化艺术在此之前就没影丑”的存在吗?事实上,中国人从其文化艺术产生之日起,就没有摈弃过“丑”,而且也没有忽视过“丑”。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一以贯之地彰显出炎黄子孙美丑兼审的完整的感性能力。
开辟地而模样并不英俊的盘古、捏黄土造华夏子孙的人首蛇身的女娲、富影狞厉美”的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皿、中国石窟中那些面目丑陋的阿蘑迦叶、金刚、力士佛教造像、鬼怪妖魔罗布其中充满迷幻怪异风格的志怪传奇、历代杂耍中的丑和戏剧中的丑角??
中国饶审丑情趣可以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审丑意味可以不绝如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