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国色千娇 > 国色千娇最新目录

第164章 琐碎之事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昌江河下游也有大量品质极好的河沙,资源极为丰富,土和杂质含量很少,砂颗粒洁净,质量达到了极粗粒度特级优质河沙的标准。

这些河沙解决了混凝土用砂的问题。

虽然河水滔滔,资源丰富,但昌化江下游两岸及其附近的东方和昌江两县地区是海岛最严重的干旱区。

据后世统计,除充分利用当地中河流水源外,约60万亩待垦荒地及40万亩耕地均须由昌化江提供灌溉水源。

而现在,完全没有水利设施。

既然考虑到用水,昌化铁厂就不能建设在昌江河的上游。方玉不打算在这个都是纯然资源的世界喝污染水,昌化铁厂应该在昌江河入海口附近建设。

石碌铁矿距昌江河入海口直线距离40公里左右,直接开路工程太大。

运输铁矿完全可以利用昌江河。

石碌铁矿在山上,海拔150米左右。开采铁矿后,利用轨道车顺坡而下,越山下的昌江河支流石碌河,这段距离只有2公里左右。

然后用船将矿石越昌江河出海口附近的铁厂进行冶炼,航线长度在40公里左右。

沿河公路也要建设,防止意外的发生。因为铁矿在河的对面,所以桥梁也需要建设。

思绪万千,铁矿和桥梁的问题以后再,先解决水利灌溉问题。

第一期2万亩的田地,13平方公里。

挖掘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泄水用的干沟及容泄区,最少需要总长400多公里的引水渠以及容量巨大的容泄区。

400公里长的引水渠,最少需要挖掘40万立方米的土石方,一万壮劳力,一人一挖掘1立土石,需要40时间。

这还没有算上运输土石方的人力物力。

为了保证引水渠耐用可靠,干渠与支渠一般用石砌或混凝土筑成。

方玉命人利用多余的木材制作混凝土引水渠的磨具,到时候把混凝土浇灌进磨具干燥成型即可。

干渠和支渠横截面积太大,用模具制作出的混凝土水槽太沉,搬运太消耗人力。方玉决定干渠和支渠用红砖垒砌基础层,外面摸上水泥混凝土。

一万壮劳力!

昌化县一共才一万人,而且县里已经没有闲置的壮劳力了,都在做工或者耕地。

自己总不能拉壮丁。

再去招募点儿流民......

一期工程挖掘干渠,可以马上灌溉新农田,佃农们不用去河边挑水,节省劳动时间;

二期工程挖掘支渠;

三期工程......

有钱有粮就不信招募不到流民。

虽然昌江河没有发洪水的记载,但以防万一,水渠的高度要高于河面,这样还需要工匠制作水车抬水......

到了昌化后,为粮食忙碌,为粮食打仗......

有百姓到县衙报告家里的鸡丢了两只,方玉派人帮她找;

有百姓过来报告新种的粮食被野猪啃了,方玉命民兵去找寻野猪;

有百姓过来告状,押后再审;

有百姓报告丢失物品的;

有百姓过来报告......

其它还好办,但大唐律厚厚一本,方玉翻了半也没找到相关的条文,必须要找熟悉律文的幕僚。

百姓之事无事,方玉忙得焦头烂额,到了下午总算没有百姓上门了......

方玉把李唯忠和张擒虎找了过来,让他们负责工程建设和注意警戒,让简易和王成义暂且处理以后出现的这些鸡毛蒜皮但不能不管的事。

方玉派了三艘商船继续去占婆国购买牲畜,派了两艘商船去大越国购粮。

本地百姓自己兴建的饭馆、茶馆、各种商品的店铺也有几家开业。

山中土人请求到昌化港贩卖商品,这件事涉及到方玉之前定下的与土人三日一集的政策。

“来往商人日益增多,昌化港由保安队负责维持秩序。”方玉对张英道。

张英点头称是。

“新军撤离到昌化县城,商热暂时禁止进入昌化县城。”方玉道。

张擒虎的儿子张平被方玉任命为建设新军营地事夷督造官,负责组织建设新军营地事宜。

选址的要求为距离昌化港和昌化县城不能太远,可以迅速增援;但也不能太近,防止有奸细窥探军情。

张平比方玉年长两岁,今年十九岁,一直跟在方玉身边做警卫。他被方玉委以重任,兴奋异常地跑到李唯忠那里要人要钱。

李唯忠自然将这个毛头子打发了回去,没有建设方案和规划,无法拨付人手、钱粮及物资。

张平找到方玉要方案。

方玉存着锻炼张平的心思,自不会管这些事。他将张平训斥了一顿,“身为督造官,这种事还来问我,要你何用?”

被训得臊眉耷眼的张平灰溜溜地出了县衙,找到他爹张擒虎。张擒虎把张平训了一顿,让他按照要求先去衙军营的地址。

一个月后,炼铁用的焦炭厂、耐火材料厂建设完毕,焦炭、耐火砖的质量很差,几乎不能用。

不过这难不倒方玉,他在美国的牧场按照原样建设了同样的高炉,原料等也使用昌化的原材料。

方玉请了一批专家和技术人员,这些人感叹土豪的玩法与众不同。

虽然设备很原始,也不能使用现代化的仪器和材料,但是钱到位,一切都好。

修改了大量技术参数及工艺流程,昌化炼焦厂、耐火材料厂的产品总算合格了。

一个月后,第一批铁矿石被船越兴建好的高炉进行试生产。

第一批生产的生铁质量很差,几乎不能使用。

如法炮制,方玉在牧场建立了同样的高炉,请了一批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修改验证。

限于古时的条件,高炉为有效容积100立方米,预计年产4万吨生铁。

昌化开工建设了四座高炉,年产生铁12万吨。

古代对于生铁的渴求是无休止的,12万吨的生铁产量让所有人瞠目结舌。

雷州刺史李思业得到消息后,立即派人前往昌化县要求方玉提供相关的技术资料及工匠。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